作者简介:席强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黎思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学者。
文献来源:《中国农村观察》2024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以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政策冲击,研究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对毗邻区县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会产生溢出效应,促进毗邻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其占比以及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增长。机制分析表明: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会提升大城市上市公司在毗邻区县异地投资的概率和数量,同时通过劳动力流动提升毗邻区县的外来人口占比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而促进毗邻区县第二产业发展。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毗邻区县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业用地价格越低,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实施对其第二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越大;高铁开通带来的虹吸效应会弱化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对毗邻区县的溢出效应强度;对于与大城市具有相似制造业结构的毗邻区县,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的溢出效应较大。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到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大城市上市公司对毗邻区县的投资是“梯度式”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大城市非中心城区的上市公司。综上,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通过促进企业异地投资和劳动力流动对毗邻区县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和促进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毗邻区县;溢出效应;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调控政策;都市圈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目前,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涌入。发展壮大都市圈、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毗邻地区迁移,是缓解大城市拥挤效应并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的有益尝试。理解和分析大城市与毗邻地区的经济互动,尤其是大城市对毗邻地区的影响机制,能够厘清二者在产业分工和人口迁移上的关系,更好地促进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现有研究已从虹吸和溢出效应的角度分析了大城市对其毗邻地区或其他城市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战略被认为是造成虹吸或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中国,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大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会改变区域内人口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对毗邻地区产生影响。虽然关于中国户籍制度的文献已较为丰富,但鲜有学者讨论大城市户籍制度如何影响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以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政策冲击,研究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对其毗邻区县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从大城市企业对毗邻区县异地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的角度识别其中的作用机制。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对Forslid and Ottaviano(2003)提出的“灵活布局型企业家”模型加以拓展,将大城市限制劳动力流入使地区间劳动力分配不均的情形加入模型,推导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对企业均衡布局的影响。结合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提出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会通过促进企业异地投资和劳动力流动对毗邻区县第二产业发展产生溢出效应。然后以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交互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对毗邻区县第二产业溢出效应,并验证了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最后分析了毗邻区县特征的调节效应,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和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方式的异质性。
(二)边际贡献
第一,相比于现有关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域或城市群范围,本研究将空间尺度进一步缩小至大城市毗邻区县。毗邻区县与大城市的联系更为密切,能够更直观和精确地反映大城市的溢出效应。第二,将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评价的研究从探讨其对大城市的影响拓展到其对毗邻地区的影响,可以从全局角度丰富对政策效应的评价。第三,从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角度,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揭示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通过促进企业异地投资和劳动力流动对毗邻区县产生的溢出效应,同时探讨毗邻区县特征、高铁开通、毗邻区县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对溢出效应的调节作用,并分析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和不同异地投资方式在溢出效应上的异质性。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相对于非毗邻区县,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实施对毗邻区县第二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表现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其占比的提升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增长。
第二,在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的冲击下,大城市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向毗邻区县的第二产业投资,同时,有更多的劳动力向毗邻区县流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就业人员占比显著提升。大城市上市公司对毗邻区县的投资是“梯度式”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大城市非中心城区的上市公司。
第三,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业用地价格越低的毗邻区县,越容易获得大城市上市公司的异地投资,获得的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溢出效应就越大。高铁开通带来的虹吸效应会弱化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对毗邻区县的溢出效应强度。对于与大城市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毗邻区县,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的溢出效应较强。毗邻区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到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
(二)政策建议
一是促进大城市与毗邻地区的要素流动,推动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引领和带动作用,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日益加强,大城市与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形成的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是促进大城市与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城市与毗邻地区间需要建立要素流动机制,相互开放要素市场,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城市间的政策协调,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和各方利益的公平分享。
二是毗邻地区需要加快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应对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冲击。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更多地吸引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大城市的毗邻区县迁移。尽管毗邻地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但逐底竞争的模式不可持续。根据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未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将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将日趋完善,大城市毗邻地区受到的虹吸效应预计将呈现增强的态势。为避免成为“集聚阴影”,毗邻地区应摒弃一味利用低廉成本吸引大城市企业的模式,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对大城市企业的承接能力。
三是推进都市圈内社保和落户积分的互认,促进人才在大城市与毗邻地区之间的流动。毗邻区县虽然可以与大城市共用相同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但两者在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吸引企业家。都市圈内落户积分的互认,有利于人才流动,促进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研究出发点来源于区域经济学的经典命题——虹吸/溢出效应。发挥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少“集聚阴影”,有利于促进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梳理文献发现,过往研究主要从减少要素流动壁垒的角度出发,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影响。而户籍制度作为影响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的主要制度,其所造成的虹吸/溢出效应尚未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有待探讨其对大城市与毗邻地区经济互动的影响。
在此衷心感谢编辑部老师们和审稿专家在论文审阅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编辑老师在评审、修改、排版等各个阶段的辛勤付出,使得文章表述更加准确,思路愈加清晰。也感谢审稿专家对理论和实证模型提出的专业建议,使得文章逻辑更为严密。感谢张吉鹏教授团队为本文提供的落户门槛指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