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董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齐顾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献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5期。
摘要:主体间信任关系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4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的案例,从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情感邻近性三个维度探究社区支持农业信任机制的形成逻辑。研究表明:社区支持农业会员消费者对农场的信任程度高于非会员消费者,邻近性逻辑有利于消费者从非会员向会员转变;与大众化生产及销售中信任机制构建所依赖的“买卖”契约逻辑相比,社区支持农业信任机制构建的邻近性逻辑是契约逻辑的有益补充;与传统社区买卖双方信任机制构建的“差序格局”逻辑相比,邻近性逻辑下信任机制的韧性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邻近性逻辑是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的互嵌融合,弥合了单一逻辑不能满足的情境条件,为小农户联结大市场创建了信任基础,促进了食品价值链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结合以及主体间相互的激励或约束。应创造各种条件构建多维度的信任机制,建设可溯源的社区支持农业信息平台与信用档案等正式制度促进信任关系建立,以及制定社区支持农业的系列标准协助小农户联结大市场。
关键词:信任机制 邻近性 社区支持农业 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主体间信任关系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 CSA)通过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结以构建互信,成为保障、提升食品质量的有益尝试。但CSA仍然面临食品安全信任关系有一定脆弱性的现实问题。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相互嵌合构成了信任重建的基础。学术界也关注到CSA信任机制构建的两种逻辑:一是涉及标准化生产、食品质量认证等内容的“买卖”契约逻辑,二是涉及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差序格局”逻辑。但对于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如何嵌合,如何共同发挥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关切的核心问题为:CSA信任机制构建中市场与社会互嵌是基于什么逻辑形成的,信任机制的建立如何约束或激励市场主体行为,进而提升食品质量?CSA信任机制构建的逻辑与大众化标准化生产及销售运营方式下所依赖的“买卖”契约逻辑(包含追溯体系等)相比有什么不同,与传统社区的生产和消费主体间信任关系建立的“差序格局”逻辑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4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的案例,借鉴邻近性概念,构建了CSA信任机制构建逻辑的分析框架,从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情感邻近性三个方面探究社区支持农业信任机制的形成逻辑。邻近性与信任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于:地理邻近性强调直接或间接的时空近距离有利于信任关系形成;组织邻近性中的归属逻辑通过塑造共同规则来构建信任,相似性逻辑通过塑造相似认知来构建信任;情感邻近性强调通过互动,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增进信任。 CSA的地理邻近性表现为具有基于传统社区的地缘关系特征以及近距离有利于参与互动和降低物流成本。地理邻近性有利于CSA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实际地理距离越近,越有利于建立制度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CSA的组织邻近性表现为:归属逻辑和相似性逻辑。CSA组织邻近性中的归属逻辑涉及生产者与消费者所遵循的共同规则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对规则的理解和参与程度越深,则越有利于建立制度信任;CSA的情感邻近性表现为:CSA生产者注重交易行为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联系。此外,CSA农场通过有机认证或PGS认证,向消费者传递了他们所关心的食品质量标准信息,使消费者更加安心,增进了消费者对CSA农场的认同感。 CSA信任机制构建受到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双重影响,而邻近性逻辑则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买卖”契约逻辑和“差序格局”逻辑的共同作用。CSA的溯源理赔、购销监测等规范的建立增进了制度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而地理邻近性逻辑则能够进一步解释上述因果关系,即通过拉近地理距离构建信任机制。CSA的风险防范、认证制度、食品标签等机制也强化了多元主体的归属感和相似认知,增进了制度信任和认知信任,并由此促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互动交流,建立了情感信任。CSA生产者和消费者长期、多频次的产销行为,促进了多元主体对健康食品的理解,达成了相似认知,而且通过互动拉近了多元主体的情感距离,增进了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差序格局”中“拟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像层层波纹外推,在逻辑上意味着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 (二)边际贡献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整合信任机制构建的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发现CSA嵌合型适应性的信任机制构建逻辑。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社区支持农业会员消费者信任程度高于非会员消费者,邻近性逻辑有利于消费者从非会员向会员转变;与大众化生产及销售中信任机制构建所依赖的“买卖”契约逻辑相比,社区支持农业信任机制构建的邻近性逻辑是“买卖”契约逻辑的有益补充;与传统社区买卖双方信任机制构建的“差序格局”逻辑相比,社区支持农业信任机制构建的邻近性逻辑提升了信任机制的韧性。更重要的是,邻近性逻辑是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的互嵌融合,弥合了单一逻辑不能满足的情境条件,为小农户联结大市场创建了信任基础,促进了食品价值链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联结与互动,以及主体间相互的激励或约束。 (二)政策建议 第一,多维度的信任机制有助于克服单一机制的局限性。相关政策可为多维度的信任机制构建创造条件:一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担责、行业自律、消费者监督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食品安全相关主体各个层面的互动交流;二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正式规则的普及、宣传和引导,形塑多元主体的共同认知;三是加强对包括CSA农场在内的社会生态农业组织的持续关注和支持,鼓励消费者参与互动,提高社会信任。 第二,信任关系建立的邻近性逻辑具有外溢效应。通过正式制度建设,可以更好地维护信任的外溢效应:一是完善食品生产经营的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多个CSA农场联合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可溯源的农场筛选认证系统;二是建设日常监管、检验检测、公共信息共享的CSA信息监督和应用平台,为其他主体参与、合作、监督提供可能;三是完善全国统一的CSA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进一步畅通CSA合作农场针对证书造假、提供虚假信息、使用违禁农药化肥添加剂、未经许可排放污染物等影响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的渠道,促进全民参与、社会共治。 第三,情感邻近性逻辑为小农户联结大市场创建了信任基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可适当考虑情感邻近性逻辑:一是为CSA小农户生产销售农产品创建包容的政策环境,鼓励小农户进入市场;二是从法律层面对CSA小农户生产、加工、销售、标签管理等环节做出专门规定,强化其运营的合规性;三是推动对CSA小农户的信誉和等级评级,与第三方认证制度并行实施。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研究的写作灵感来源于长期田野调研的感触,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对照、应运和反思,以及与实践者和其他研究者的持续反复沟通。录用的论文聚集了多方能量,既包含了从事社会生态农业的农友们友善、朴实、真实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坚持的精神;也有赖于外审专家犀利而又中肯的建设性意见;更得益于编辑部的老师们一遍遍耐心细致的建议与订正,以及其他人员的付出。这些支持协助着研究过程逐渐从迷茫和灵光一现中找到方向。 论文在投稿至《中国农村观察》后,历经多轮修改,每次的修改都仿佛是一场学术探讨,既涉及学术观点的碰撞,也有研究方法的辨析,还有理论与论证逻辑的对话。在修改的过程中,作者团队对审稿意见进行了逐条细致的分析与学习,深切体会到论文的真正成型并非单纯依靠撰写,而是在不断的修订中逐步完善。这个过程中也近距离感知到了本期刊的学术严肃性和公正性,领略到了外审专家的专业水准,以及编辑老师的耐心。本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对作者学术研究的肯定和鼓励,还呈现出生态农人真实的实践行为的内在机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机制,对于继续探索农业食物系统绿色转型中结构与多主体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