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UNTY DEVELOPMENT RESEARCH
刘吕红、张瑾: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刘吕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瑾,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11期。

摘要:资源富集区与县域经济既彼此联系又相互支撑,并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县域必须协同发展,县域协同发展又支撑资源富集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二者结合的关键是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现实发展过程中,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拥有协同基础、协同环境和协同前景较好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来自协同意愿、协同进程、协同领域和协同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基于调查研究和文本分析,可以判断: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应以产业协同为核心、以协同机制构建为关键、以协同观念培育为保障、以环境协同治理为重点,同时,应建立“市场主导-产业驱动-政府推动”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和“交通建设-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一核心两支撑三保障”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问题提出: 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及研究 文献概要

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首先,资源富集区和县域经济都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一方面,资源富集区是推进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任务,面临着历史遗留、发展转型和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等问题,同时叠加有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交通落后、区位发展短板等问题。调查研究表明:资源富集区进入发展焦虑期,如何推进相关单位或个体的资源优势整合,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当前要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面临着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较突出等问题,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包括农业经营单位、乡镇企业、资源型国有企业等)受到来自经济转型的极大压力,财政实力不够(包括区域经济的层级较低、乡镇经济细分等)带来的诸多实践限制。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不协调、不协同等问题突出,并叠加有传统“二元结构”与新兴“三元结构”的巨大冲突、农村市场开拓有限、农村产业支撑不足和体制机制束缚等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县域经济进入发展挤压期,如何推进相关单位或个体的资源优势整合,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当前要回答的问题。

其次,资源富集区发展和县域经济协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一方面,资源富集区的县域经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受资源富集的影响,其基本规律是:资源的禀赋和开发利用情况与县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资源从初期开采发展到规模开采时,资源富集区的发展状况良好,县域经济呈上升态势;当达到规模开采之后,很多区域的发展就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也随之发生逆转。其经验教训是:县域经济要充分利用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必须协同发展,在确保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另一方面,以县域为联系点的资源富集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为支撑。资源富集区的县域经济兼顾多重功能,加强对其研究不仅对壮大县域经济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各区县受固有的自然条件、原有的发展基础、现在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的差异性影响,特别是因资源禀赋和开发状态的不同,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在第二产业“一家独大”的产业结构、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行政体制和地理区位闭塞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区县的经济协同进程和程度面临诸多阻碍。其现实要求是:资源富集区的县域经济必须实现协同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支撑资源富集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

透过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到,从资源富集区角度研究县域经济的成果大致有陕西神木县,研究涉及生态(封建民,2015)、农民收入差距(焦旭娇等,2014)等;陕西榆林市,研究涉及城市竞争力(李锦峰,2013)、产业转型(贾县民,2016)、民间融资(王永飞,2009)等;陕西府谷县,研究涉及生态(石雪松等,2012)等;陕西定边县,研究涉及工业对农业的影响(王亚军等,2011)、以工促农(王亚军等,2010)等;四川西昌市,研究涉及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特征(李俊,2015)等;四川盆周山区县,研究涉及科学发展问题(杨彪等,2014)等;山西盂县,研究基于“砖石模型”研究竞争力提升问题(吕婧,2014)等。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判断:资源富集区的研究鲜有从县域经济协同角度展开直接、系统、整体性的研究。同时,从县域经济协同研究角度看,关于资源富集区发展的研究成果十分薄弱,鲜见直接成果,零星研究成果散落在相关研究中,参考价值比较有限。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基于资源富集区整体分布情况及县域经济点的简析,深入剖析原因,并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关键领域,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资源富集区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路径参考和思路借鉴。

 

二、实证举要: 资源富集区总体分布及代表 县域经济点的简析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的通知,资源富集区首先是集中在重点开发区域,其特点是集中连片,包括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其次是能源与资源规划的区域,其特点是发展的重要节点,包括能源资源富集的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东北和新疆等地区建设能源基地,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中的重要节点。2013年1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45号)明确地将262个城市划定为资源型城市,并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四类。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现,资源型城市多分布于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也有极少数资源型城市点状散落在各个区域,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广西等省份的资源型城市尤为集中。同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县域经济规划、全国(省市级等)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等规划和实践中,不乏关于资源富集区和县域发展的相关内容。综合起来,资源富集区的总体分布,如图1所示。

资源富集区内的不少县、自治县或县级市凭借域内先天的资源禀赋,缘矿而建、因矿而兴,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成长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成长型)、山东省招远市(成熟型)和山西吕梁孝义市(再生型)就是典型。全国县域经济专门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发布的第十六届(2016)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结果的前120名,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份,部分点状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优势县能榜上有名,部分缘于地缘优势,如州盟首府县;部分则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上述四县就是代表。

微信图片_20240909143713.png

微信图片_20240909143759.png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代表是煤,量多且质优,这赋予了准格尔旗坚实雄厚的发展基础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16年,准格尔旗位列千亿俱乐部第12位,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千亿县①。2016年,准格尔旗的一、二、三产业构成为0.9∶59.1∶40,可见第二产业的比重独占鳌头。若按行业统计,来自煤炭行业的收入77.8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8.5%,以煤炭开发利用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准格尔旗的支柱型产业。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是资源大县、工业强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煤炭储量为最,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环保煤和气化用煤②。凭借丰富且优质的矿产资源,神木县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十二五”期间,神木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21位,列全国百强工业县第7位。2016年,神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46∶67.9∶30.64,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域内矿藏资源丰富,以金矿和银矿为主,黄金资源藏量丰富,银矿位居全国第二。21世纪初,招远被授予“中国金都”称号,凭借黄金资源优势,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之列,“十二五”期间,招远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由42位升至34位,据统计,2015年招远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黄金、食品、橡胶、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利税123.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1.5%③。2016年招远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为6.1∶51.5∶42.4,其中,黄金开采利用及相关产业对招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创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西吕梁孝义市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以煤、铝为最,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孝义境内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义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地,铝土矿资源亚洲第一,全世界排名第二,全国最大的铝厂———河津铝厂的矿石基地就在孝义。孝义市连续九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连续8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百强县市行列。2016年,孝义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70.9%和26.6%,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70.9%以上,其中煤炭开采加工是孝义市的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分析发现,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密切,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第二产业是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关键,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与自身的资源丰度、储量、品类和开采条件直接相关,但也深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影响。我国煤炭业的“黄金十年”也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但当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结构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发展对煤炭等资源的有效需求缩减,煤炭、钢铁等商品的价格持续低迷,对煤炭资源型城镇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为此,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以实现新发展、求得新突破。

 

三、现状分析: 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 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受先天资源禀赋的影响,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不仅需要遵循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必须正确把握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的比较优势,突破其带来的发展制约。

(一)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能矿、旅游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协同开发是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纽带,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交通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健全和协同规划的逐步完善也为资源富集区经济协同提供了诸多便捷和重要保障。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协同基础优良。资源禀赋带给资源富集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动力,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富集区主要的经济驱动力和增长点。同时,资源开发史及县域经济发展史沉淀了以矿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由此构成了比较优良的协同基础。

交通等硬件条件不断健全,协同环境较好。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与道路交通是否健全关系密切。完善的交通网、较高的交通通达度对加速人员、物资等要素的流动意义重大,是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现阶段,资源富集区各区县以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和景区公路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以保证内部流动通畅。与此同时,资源富集区各区县也在积极改善与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并以交通线为纽带将沿线城市串联起来,以便更好更快地融入更大范围的经济圈。联动周边县市,加快与周边县市的交流协作,这为资源富集区单个县内部、各区县之间及资源富集区与周边区县的经济协同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协同意愿强且机制逐步完善,协同前景广。近年来,资源富集区各区县的内部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除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合作,也向扶贫攻坚、开放合作等方面深度联动。因此,在资源协同开发基础上,资源富集区区县间逐步建构起跨行政区划的经济社会关系,积极地在能源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人才技术信息共享、以矿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等方面探寻合作。与此同时,资源富集区各区县也在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为协同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随着实践推进,成效渐渐显露。

(二)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受各种因素影响,资源富集区各区县的经济协同进程和程度面临着诸多阻碍,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发展水平不均衡,协同意向受影响。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县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也意味着资源总量丰富、易开采且质量上乘的区县,与资源储量较少、开采难度大且质量较差的区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必然对县域之间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机制的长效建立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严重④,“高攀”而非“低就”的心理存在于不同区县围绕经济协同发展的利益博弈中,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的部分弱势区县在经济协同中常常被经济巨头忽视,成为边缘个体。

地理区位闭塞,互通互联难度大。资源富集区比较成片的东北地区和广大的西部地区都属于相对边缘的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区位闭塞,互联互动难度很大。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划定的八个资源富集区均地处西部内陆,地理区位闭塞且周边多山,加大了交通建设的难度,使部分地区的城乡交通建设较为滞后,通村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更为缓慢,交通建设上不足不仅约束地区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建设,而且阻碍了资源富集区的对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富集区对外空间的扩展和外部市场开拓,对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行政体制束缚大,协同进程受阻。现行体制下,县级行政单位对跨行政区划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务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较小,且受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跨行政区划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受阻。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涉及多方利益,不同的参与主体存在着多样的利益诉求和多种意见分歧,需要强有力的更高层级的行政机构进行统筹协调,但目前,并没有普遍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此外,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罔视地区发展实际的盲目跟风和不良竞争现象,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观念较为深重,对跨行政区划的县域经济协同的裨益认识不足,阻碍了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实践的有效推进。

产业的互补性不强,协同领域受限。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推动资源富集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对资源富集区的产业结构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急需现代化,第二产业发展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产业之间的互补性不强。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状况势必制约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广度,且在第二产业更多地停留在纯粹的资源开采阶段,资源开发利用和二次利用的技术水平未达到一定层次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很难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园区的协同建设来实现。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资源富集区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创收大多来源于资源的直接买卖,很少在开采地进行深加工,致使资源富集区的第二产业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区县间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极大地限制了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的协同领域。


四、基本思路: 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 展的关键领域和策略选择

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所带来的诸多便利和发展契机,也要注重协同机制构建和协同环境培育等内外部保障条件的建设和营造,同时必须在环境协同治理等方面“联起来”“有作为”,从而为地区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条件。由此,厘定思路时,需要把握关键领域,做出策略选择,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关键领域

以资源协同开发为基础:资源禀赋是壮大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依托和先天优势,这就决定了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以资源型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即要以县域为主要单元的资源富集区资源型产业链整合,实现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县域内的资源型企业串联上下游相关单元的各方,向上要追溯到技术发明的源头,甚至开发技术,向下要延伸到消费者(使用者)的末端,以致各单元之间形成联动的格局。

以协同机制构建为关键:资源富集区的县域经济协同涉及面广,它不仅包括县域内部的产业协同、资金积累、技术进步和行业竞争,还包括对外开放联系等,协同机制的建构是急需解决的难点,因而成为关键。具体来说,通过协同机制,将县域的人员、技术、资金、物资、文化、信息等要素流协调起来,促进要素之间的交换以及本县与外地的经济联系,加速对外开放的进程。同时,加强产业支持,需要通过融资方式、融资渠道、政策帮扶和资金扶持等方式进行县域经济的生产性积累,协同机制建构十分关键。

以协同观念培育为保障: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分布往往与行政区划是不一致的,计划体制下的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资源统一配置的方式进行,在促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新形势下,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此,必须打破各级政府间各自为政的传统发展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这是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具体而言,即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融入资源富集区的整体性发展,资源富集区的县域必须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唯有如此,才能使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以环境协同治理为重点:环境的协同治理是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具体而言,资源开采方面,需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严防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良倾向;排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勘探能力,改进冶炼设备,减少粉尘、废气、污水的排放,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制度设计方面,需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对违规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施以相应处罚;监督管理方面,需要形成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体系,对模范企业进行相应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树立榜样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企业给予教育和处罚,规范其行为。

(二)策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综合资源富集区和县域经济的实际,应建立“市场主导-产业驱动-政府推动”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运行机制,“交通建设-政策完善-环境保护”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保障制度,由此,共同构成“一核心两支撑三保障”的发展逻辑。

一核心:夯实产业协同的核心地位。资源的协同开发利用以及资源型产业协同发展为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绝佳契机,也是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核心和主线。夯实产业协同的核心地位,主要着力:一是要在协同的基础上增强县域和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采用“联起来”的方式,在资源开发利用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上互通互联,在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二是要以产业协同为核心,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做精做优第二产业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现代化转变。三是要求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要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端人才,不断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与活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促使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转变。

两支撑:综合运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综合运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推动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法宝。两者的结合,主要着力:一是在资源开采量、主打产品和销售市场的确定上,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根据市场导向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加强产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使资源在不同类型产业间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二是需要发挥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宏观把控作用,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协调县域各地区经济矛盾,为特色资源型产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税收补贴、搭建技术研究平台、降低产业建设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需要发挥价格、竞争等有力杠杆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综合运用政府的行政性力量,使两者同向发力,共同助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保障:交通建设、政策完善和环境治理共同助力。首先,交通网络建设是保障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资源富集区交通现状中的不足和短板,完善区域公路铁路网络,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通达度仍然是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必须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建设运输能力强、等级高,能承载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的铁路枢纽,并积极发展高铁等新兴轨道交通;应提高公路运输质量,合理布局公路网,建设资源型产业间运输线路和各类交通专线,形成便捷、完善的交通网络;应增设更多的航空线,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增强与外界联系,发挥交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其次,政策支持是保障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本着共同富裕的理念,给予资源富集区比较集中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并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带动资源富集区的发展。除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外,资源富集区所在省市(自治州)也在纷纷筹划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互通互联机制,如攀西资源富集区在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同时,也积极向南与云南楚雄、昆明和大理,贵州六盘水,广西南宁等市协同。这就要求资源富集区各区县必须紧抓政策支撑提供的有利契机,并结合县域的具体条件,特别是当地的资源特色,积极互联互通,进行组团发展、一体化发展,推动县域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协同进程。再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机会,合理布局产业,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其关键是改变资源富集区第二产业独占鳌头的局面,加大服务业比重,在城乡逐步一体的结构中,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创新理念,提高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强化资源的二次利用和回收能力,从技术上解决工业“三废”的严重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进行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推进城镇“绿线”管理,提高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同时加快资源的开发和加工结构转型,实现产业绿色发展,不断增强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能力,为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良性的生态环境。


五、简单结语: 运行机制、保障制度、发展逻 辑三者合一的同构

总而言之,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在内涵表征上,绝非县域间经济发展同质同速,而是各县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协同进步。在协同范围上,不仅指县域经济内部各地区和各产业协同发展,更要着眼区域,实现县域经济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在协同内容上,不仅要在顶层设计上达成一致,更要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实施途径上相协调。在协同方式上,不仅要打通连接各县域的交通命脉,也要注重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体制保障。以产业协同为核心,以构建协同机制为关键,以交通建设-政策完善-环境保护为保障,是资源富集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这不仅符合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兼顾到资源富集区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