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UNTY DEVELOPMENT RESEARCH
郑姗、郑旭媛、徐志刚:农业保险风险转移对规模户损失控制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风险管理方式有效功能区间的视角

作者简介:郑姗,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郑旭媛,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11期。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快速发展的农地规模经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杜志雄和肖卫东,2019),规模户作为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主体,因总体规模大而面临风险积聚和高额潜在损失总量(王志刚等,2013),深入理解规模户生产自然风险管理方式的选择行为迫在眉睫。旱灾是中国最严重的气候灾害,因此,本文以干旱为例,考察规模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干旱风险管理方式的选择行为。

风险管理方式的选择不但受农户禀赋的影响,还与风险管理方式本身的属性相关。风险管理方式属性不仅包括风险管理方式所依赖的要素投入特征,还包括风险应对的有效功能区间,即风险管理方式实现产量损失补救或收益弥补时所处的外部风险水平,反映了风险管理方式的风险应对能力。那么,在不同风险管理方式的有效功能区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规模户会在不同风险管理方式中如何选择?

购买农业保险、采用耐旱品种和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是中国规模户应对干旱风险采取的主要手段。依据风险管理策略的划分标准(胡晓宁等,2009),农业保险属于风险转移性策略,采用耐旱品种和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均属于损失控制性策略,即在干旱发生前或发生时,为了减少损失所采取的措施。理论上三者之间两两均会相互影响。但农业保险作为制度性风险管理方式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虽然农户采用耐旱品种和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可能会获得政府补贴,但此类政策支持并非具有普惠性。同时,学界普遍认为,农业保险因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会影响农户其他决策,因此关注农业保险对其他损失控制的非制度性风险管理方式的影响有助于政策方针的设计与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制度性风险转移政策的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干旱为例,将购买农业保险、采用耐旱品种和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三类风险管理方式作为分析对象,在归纳总结三种风险管理方式有效功能区间的基础上,揭示购买农业保险对其他两种损失控制方式的影响,并利用课题组在黑龙江、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的规模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创新性地将不同工具有效功能区间的异质性纳入框架,揭示风险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组合逻辑,对前期文献形成了有益补充和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有文献独立分析风险管理方式时存在的估计偏误。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农业保险收益补偿功能的实现条件是农业生产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率需超过一定阈值,以干旱为例,也就是其发挥有效功能的干旱水平最低值。基于这一特点,研究认为,参保农户更倾向于增加“风险增加型”要素的投入,而减少“风险减少型”要素的投入(John,1992;Tang and Luo,2021)。采用耐旱品种和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在一定干旱风险水平下能够降低产量损失,均可被视为风险减少型要素。但有别于其他风险减少型要素,为实现效用最大化,采用耐旱品种、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同购买农业保险之间关系的分析需以风险管理功能实现为基础,同时也需考虑到风险管理方式的风险应对属性特点可能会随风险严重程度变化而变化。

(一)购买农业保险对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的影响

一般达到中旱程度时,产量损失触发农业保险的理赔机制,规模户可根据实际产量损失和赔付条款申请保险赔偿金。随着干旱风险对产量威胁的加剧,相对于未购买农业保险,购买农业保险的相对收益阶梯性上涨。但规模户仍面临一定的剩余风险,即当产量损失未达到赔付门槛时,不仅遭受产量损失还会造成保费投入浪费。

耐旱品种只能在较轻干旱程度下发挥产量优势,无法应对较为严重的干旱胁迫。基于这一特点,本文将采用耐旱品种界定为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相对于非耐旱品种,耐旱品种在无干旱风险下不存在相对收益,甚至会因技术的不确定性而产生一定的产量损失(段志龙和王长军,2010)。其风险应对的有效功能区间基本处于轻旱至中旱之间(罗利军,2018;易子豪等,2020),但当超过中旱程度及以上,耐旱品种的相对优势单调且跳跃式下降,并逐渐消耗殆尽。

基于上述分析,农业保险与耐旱品种的有效功能区间存在错位,即农业保险适宜风险水平较大的条件下采用,而耐旱品种的相对优势区间集中在轻旱到中旱这一低风险水平,理论上农业保险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不会被激活,耐旱品种的采用不会影响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在风险不确定的前提下,采用耐旱品种会对购买农业保险产生互补,两者的组合能够降低收益波动和损失。但随着干旱风险水平的提高,耐旱品种的风险管理功能丧失,甚至会造成投入增加和产量波动。此时,农业保险发挥应对风险的主导作用,耐旱品种的采用会降低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H1。

H1:购买农业保险的规模户会同时倾向于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采用耐旱品种),干旱风险水平在其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二)购买农业保险对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的影响

随着干旱风险程度的加剧,先进的灌溉设施与技术保持产量的相对优势提升显著(Birthal et al.,2022)。基于这一特点,本文将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界定为损失完全控制方式。

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发挥抗旱功能的灾害阈值起点非常低,且在不同干旱风险水平下均能有效地减少产量损失,随着风险水平的提升,对作物单产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Deryugina and Konar, 2017;Wang et al.,2018)。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通过完善设施装备和提高灌溉技术水平,对干旱胁迫下的作物保产潜力将很大。因此,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被视为一种确定性的风险减少型方式。由此可知,购买农业保险会提高规模户预期收益,降低收益波动,但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作为确定性的风险减少型方式会削弱农业保险本身的预期收益,因此,购买了农业保险的规模户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的概率会降低。随着干旱风险水平的提升,农业保险的赔付机制被激活,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增大,规模户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的动机将进一步被弱化。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H2。

H2:购买农业保险的规模户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的概率会降低,干旱风险水平会强化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


三、数据来源、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2018年在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4省开展的“粮食规模化生产情况”调查。调查样本涵盖128个村庄1040户农户,其中规模户401户。为了更精准测算规模户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课题组在农户问卷中加入了地块作物投入产出的相关问题。选择自有地块和转入地块各一块进行调查。剔除不种植作物以及信息缺失严重的样本后,最终形成401户规模户数据和684块地块数据,其中转入地块368块。

(二)模型设定

由于地块层面缺乏采用耐旱品种的信息,因此本文利用农户层面数据检验规模户购买农业保险与采用耐旱品种之间的关系。由于问卷中未设置自有地块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利用转入地块层面数据检验购买农业保险同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内生性问题,传统的OLS估计并不能准确地揭示规模户购买农业保险与采用损失控制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使用IV-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

(三)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规模户是否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和规模户是否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其中,规模户是否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通过“规模户是否采用耐旱品种”进行测度。若规模户回答“是”,则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规模户是否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通过“规模户是否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进行测度。具体指,规模户能够独立决策的水管、水泵、打机井、河塘抽灌、滴灌、智能化系统等灌溉设施或技术投资,若规模户回答“是”,则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规模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当规模户购买农业保险时,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决策者特征、家庭经营特征、村庄特征以及除本文关注的三种风险管理方式之外的其他干旱风险管理方式。由于检验规模户购买农业保险对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影响的数据为转入地块层面,因此控制变量还包括了地块特征。

4.调节变量。本文的调节变量为历史干旱风险水平,用过去6年干旱减产率达30%及以上的次数测度。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购买农业保险对规模户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的影响

IV-Probit回归结果显示,在未加入购买农业保险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交互项时,购买农业保险的规模户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的概率会提高。加入购买农业保险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交互项后,购买农业保险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交互项显著为负,表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对购买农业保险影响规模户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即,购买农业保险的高预期收益会降低耐旱品种这种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的投入,两种方式的关系由互补向替代转变。假说H1得证。

控制变量结果显示,规模户经营土地的细碎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以采用耐旱品种规避风险。劳动力约束对规模户采用耐旱品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规模户倾向于在部分地块选择耐旱品种,那么相对于采用同一品种,不同品种的分散化或差异化采用可能会增加劳动力需求。

(二)购买农业保险对规模户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的影响

IV-Probit回归结果显示,在未加入购买农业保险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交互项时,购买农业保险的规模户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的概率会降低,两种方式表现出替代性。加入购买农业保险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交互项后,购买农业保险与历史干旱风险水平交互项显著为负,表明干旱风险水平的提高会强化购买农业保险对损失完全控制方式的替代。假说H2得证。

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地权期限对规模户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流动性约束对规模户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一是,相对于普通户,规模户一般具有获取正式或非正式信贷的能力,在短期内能够对冲其资金约束;二是,流动性约束变量的数据变异较小。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干旱为例,以有效功能区间为视角,厘清了购买农业保险、采用耐旱品种以及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三种方式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的外部风险水平,并基于这一事实,将不同风险水平纳入分析框架,阐释和验证了购买农业保险对规模户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采用耐旱品种)和损失完全控制方式(改进灌溉设施与技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购买农业保险与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具有互补性,但随着干旱风险水平的提高,购买农业保险与选择损失不完全控制方式的关系由互补转为替代。第二,购买农业保险与选择损失完全控制方式具有严格替代性,且干旱风险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两者的替代关系。

本文在厘清不同风险管理方式独立应对干旱风险的作用边界基础上,揭示了不同方式的风险管理局限以及这些方式在风险管理中组合使用的潜力,对提升规模户风险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一方面,应注重提高单一风险管理方式的风险应对能力。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和发展兼顾产量和收益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制度,拓宽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保额,健全风险分散机制,规避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激励抗风险品种的育种创新与研发,加强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持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降低农户风险管理的成本压力和技术障碍。另一方面,要着力挖掘和利用风险管理方式之间的互补性,研发更具效益的风险管理组合产品,形成有效补偿的合理格局,以提高生产率和福利的风险管理取代沉重的动态风险负担。同时,本文也阐明了规模户对风险管理方式的选择依赖于自身禀赋,因此应致力于改善和破除由自身禀赋和外部可变条件而导致风险管理方式选择障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