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UNTY DEVELOPMENT RESEARCH
杨三思、赵丽茹、韩昕儒:​同群效应如何影响农户干旱适应成效

作者简介:杨三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赵丽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韩昕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11期。


一、引言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是农业气象灾害(丁宇刚和孙祁祥,2022)。其中,干旱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性最大,中国位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受干旱灾害的影响尤为突出(张强等,2020)。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和强度不断上升,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持续增加(IPCC,2021),对中国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苏小松和徐磊,2021)。因此,提高农户应对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是影响农户应对灾害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少有文献系统研究信息在农户应对灾害及其适应成效中的作用机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户之间存在以地缘、亲缘或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群分现象。为降低独立决策带来的损失,当外部环境风险越大、信息越不充分时,农户越倾向于从自身所处的社会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而影响生产决策(Zhou et al.,2020;吕杰等,2021;石志恒和张衡,2022),即同群效应。

在农业生产领域,关于同群效应的研究集中于新技术采纳和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同群效应在农户应对灾害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仍在三个方面存在拓展空间:第一,已有文献未能系统考察同群效应在农户应对灾害中的作用。农业气象灾害是最重要的农业风险因子之一,具有多发频发、时空分布广、受损面广的显著特点。但受制于有限的信息服务和生产能力,农户难以对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和程度形成准确理解和判断(冯晓龙等,2017)。同时,干旱灾害通常呈片状分布,空间邻近农户往往面临相似的气象条件、采用相似的耕作制度和种植品种,同群效应可以在农户应对灾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已有文献多侧重研究同群效应对适应行为决策的影响,忽略对适应成效影响的研究,而适应成效更能反映农户的适应能力。气候适应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减小气候风险、取得适应成效(彭斯震等,2015)。第三,已有文献较少检验同群效应产生的机制。在面临灾害风险进行生产决策时,农户可以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应对灾害的信息,参考同群者基于自身生产经验和农业生产实践形成的适应决策,突破信息壁垒,提升灾害适应成效。

本文以干旱灾害为例,以玉米为目标作物,基于2014-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气象干旱监测数据,构建涵盖7省28县(市、区)497个玉米种植户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识别农户应对干旱灾害的同群效应,揭示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提升农户应对灾害的适应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制度、制定增强农业气候韧性的相关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目标是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即缩小受灾情况下的产出水平与正常产出水平之间的差异。该差异反映农户综合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利用资源禀赋进行适应性生产以应对干旱灾害冲击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相关研究证明,适应措施可以提高农户干旱适应成效(Huang et al.,2015;Fahad and Wang,2018)。这些适应措施通常容易识别和量化,但是均隐含一个前提假设——适应措施的标准化,即农户在任何时间采取相同措施能获得相同效果。这一假设可能导致自变量存在测量误差或遗漏重要变量从而产生内生性。

为放松适应措施标准化的约束,本文将这些难以量化的信息归于农户对最优投入水平的信息掌握程度,并受农户所处社会网络提供的信息影响。本文认为,农户干旱适应成效不仅受外部干旱冲击、适应措施、自身经营特征以及资源禀赋特征等影响,而且受农户所处社会网络的同群者难以量化的信息的影响。进一步,本文认为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作用机制依赖于信息外溢与经验交流,即社会网络增强和信息渠道拓展可以强化同群效应对干旱适应成效的正向作用。

为论证通过社会网络传递信息产生的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作用机制,本文参考生产风险存在下的目标投入模型(Bandiera and Rasul,2006),构建农户应对灾害的投入决策理论模型,论证了农户灾害损失的期望受农户从社会网络中获取信息强度的影响,即农户应对灾害存在同群效应,且群体内部任意农户应对灾害的信息均能产生正外部性,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减小农户自身的灾害损失,提升其干旱适应成效。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说H1和H2。

H1:农户应对干旱存在同群效应且同群效应能显著提升干旱适应成效。

H2:同群效应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提升农户干旱适应成效。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农户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14-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本文将上述数据处理成包括7省份497个玉米种植户5年的平衡面板数据。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简称CI)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象干旱监测数据库。本文还采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时数据库中的玉米播种、生长、发育和收获详细时点等指标,捕捉不同区域玉米生长周期与熟制差异。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1.被解释变量:农户干旱适应成效。本文将农户干旱适应成效定义为实际产量与潜在总产量的比例,其中潜在总产量等于实际产量与因旱灾减产量之和。

2.关键解释变量:同群者干旱适应成效。本文从空间地理角度识别同群者,依据空间权重矩阵计算除农户自身外同群者干旱适应成效的均值,即干旱适应成效的空间滞后项,并将其作为衡量同群者干旱适应成效的指标。

3.调节变量:人情往来收支和接受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次。本文选取人情往来收支和接受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次两个指标分别衡量农户社会网络强度和信息渠道强度。

4.控制变量。基于现有文献,本文还控制了累积干旱程度、要素投入、户主个体特征、村级特征、资源禀赋等影响灾害适应成效的因素。

(三)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因果识别策略

本文重点研究农户应对干旱灾害是否存在同群效应,以及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影响机制,需要识别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因果关系。

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四个策略进行识别同群效应:第一,添加农户固定效应捕捉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加入年份固定效应控制不可观测的共同趋势特征,以及控制随时间变化的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和村级层面相关特征,还纳入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滞后项控制不可观测的生产经历的影响。第二,通过控制客观干旱程度反映外部气候环境的冲击。第三,构建县域和年份的交叉虚拟变量来控制外部政策和制度对群体干旱适应成效的共同影响。第四,采用工具变量方法,选取同群者排灌投入(干旱适应措施)和干旱适应成效滞后项(生产经历)作为同群者干旱适应成效的工具变量。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1.空间相关性检验。本文利用莫兰指数检验农户干旱适应成效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的特征。

2.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本文利用空间权重矩阵构造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空间滞后项来表征同群者干旱适应成效对农户的共同作用。此外,由于农户决策可能受到不可观测的生产经历影响,模型中纳入农户干旱适应成效滞后项加以控制。

进一步,依据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因果识别策略,本文将同群者排灌投入和农户干旱适应成效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以纠正可能存在的同群效应内生性问题。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空间分布整体保持稳定。大部分散点分布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基本呈现“高-高”或“低-低”的分布格局,表明农户干旱适应成效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农户应对干旱灾害的适应成效存在同群效应。

(二)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同群效应及影响因素

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同群效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显著为正,意味着具有相似农作制度、气象条件等共同区域特征的空间相邻农户,可以通过同群效应显著提高干旱适应成效,假说H1得证。

农户干旱适应成效滞后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农户应对干旱的适应成效受自身生产经历的反向修正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生产经历对干旱适应成效的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仅依靠自身生产经历无法长期稳定提升干旱适应成效。调整农业要素投入会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产生影响:化肥投入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种子、农膜和农药投入会显著提升农户干旱适应成效。另外,农业收入占比越低,即兼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应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越强。

(三)社会网络和信息渠道强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本文通过加入人情往来收支、农户接受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次以及这两个变量与同群者干旱适应成效的交乘项,检验社会网络强度和信息渠道强度对同群效应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农户的社会网络越广,农户间互动交流越多,越能缓解信息壁垒、强化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提升作用。第二,接受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可正向促进同群效应,即信息渠道的拓展能强化同群效应。上述检验结果间接证明了同群效应通过信息传递机制提升农户干旱适应成效,假说H2得证。

(四)异质性分析

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同群效应是否提升农户干旱适应成效不受种植规模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影响,但同群效应的作用大小因政策支持力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同群效应能够显著提高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的农户干旱适应成效,且对产粮大县农户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总体上,农户之间互动产生的同群效应会放大政策实施产生的效果,这种社会乘数效应对于位于产粮大县的农户更明显。

(五)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替换空间权重矩阵和替换核心变量等方法进行主要回归结果系数的稳健性检验。与基准回归结果相比,本文关键解释变量估计参数的符号方向和显著性保持一致,只是系数大小有微小变动,表明本文主要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本文通过构建两类安慰剂检验来验证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影响的稳健性。安慰剂检验结果表明,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提升作用并非由不可观测的共同影响因素引起,所以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同群效应的稳健性得到进一步验证。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同群效应显著提高了农户干旱适应成效,农户个体的生产经历无法长期稳定提升干旱适应成效;第二,人情往来和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强化了同群效应对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提升作用,进一步证实同群效应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影响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第三,同群效应对处于产粮大县的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第一,同群效应的存在意味着农业防灾减灾政策存在社会乘数效应。政府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通过在粮食主产区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示范基地等方式,正向促进同群效应在农户适应气候变化中发挥作用。第二,由于同群效应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影响农户干旱适应成效,熟人社会中由“口口相传”“亲眼所见”产生的同群效应是现阶段农户提升自身能力、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可靠手段之一,应重视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和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维持,发挥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在提高农户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中发挥的作用。第三,为了强化同群效应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积极作用,应鼓励农户间的社会互动与信息传播,科学传播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技能,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等适应技术,加强防灾减灾与适应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