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胡静凝,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文献来源:《中国农村观察》2024年第6期。
摘要: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农民家庭向县城迁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罗山县的田野调查,以“家计”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透视农民“家庭城镇化”的实践形态与内在逻辑。本文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在城乡迁移中不断经历时空变革,受经济动机驱使进入城市积累经济资本,又在家庭诉求主导下回流家乡县城。“家计”秩序呈现显著的“流变性”特征,以城乡迁移、代际协作、工农兼顾来满足农民家庭日益复杂的功能性需求,塑造一个跨越“城-县-乡”三域的家庭生产生活弹性模式。在县域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家庭深度卷入县城社会系统,其“家计”逐步迈向现代化,呈现居住县城化、生计多样化、消费商品化和教养精细化等多元复杂的生活样态。“家庭城镇化”是家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县城、迈向现代化的过程。这种以家庭为单元的自主城镇化实践蕴含着独特的生活理性,即根据进城农民家庭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家庭形态与资源分配,策略性安排家庭生产与再生产行动,积极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社会风险叠加。
关键词:家庭城镇化;家计;家庭再生产;现代化转型;日常生活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越来越多农民家庭到县城买房,向县城迁移。相关数据显示,县(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比重近30%。县城逐渐成为区域性的人口聚集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政策也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社会的研究成为时代之需,对县域层级的农民进城现象的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城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 县域城镇化兴起,不仅意味着城乡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变革,也势必造成农民家庭在空间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向县城延展。家庭视角下的城镇化既不同于经济学着重关注劳动力迁移问题,也不同于城乡规划学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层面,而是更加看重农民生活世界的城市转向和“家计”秩序的现代化转型。故区别于以往的宏观制度分析或政策比较研究,本文深入日常生活场域,以“家计”作为切入点,展现进城农民在县域情境中能动地、策略地维持和改造家庭的社会过程,以生活化和情景化的经验事实勾勒县域城镇化的微观机制,透视“家庭城镇化”的形态与逻辑。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本文意在呈现城镇化浪潮中进城农民家庭的变迁过程,在时空整体性的视野下思考日常生活的规律,发掘进城农民家庭的活力与韧性。首先,从历时性角度出发,结合家庭生命周期,展示农民由乡入城,又回流县城的动态经历,分析进城农民家庭在城乡迁移中经历的时空变革和“家计”流转,突出其能动性和策略性。其次,从共时性角度出发,综合考察购房定居、生产经营、人口再生产以及生活消费等家庭行为,探究进城农民家庭融入县城社会系统的过程,展示市场经济和城市文化对日常生活的重塑。最后,总结县域农民“家庭城镇化”的路径,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阐释进城农民“家计”秩序的流变,透视进城农民家庭在城镇化推进和现代化转型中的实践逻辑。 (二)边际贡献 第一,县域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制度和政策问题,更是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本课题突破以往研究多关注实体家庭的局限,以“家”为方法考察县域城镇化的微观机制,通过描述农民家庭的城镇化行动与生活世界变迁,分析家庭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逻辑机制。 第二,城镇化不是完成状态,而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本课题并不满足于描述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或某种家庭形态,而是动态呈现农民家庭在县域新情境中经历的时空变革、秩序嬗变与社会适应,基于对农民家庭生活的日常呈现,凸显城镇化策略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第三,跳出宏观制度分析的窠臼,从农民家庭的主位视角出发考察县域城镇化的微观机制,丰富主流学界对于县域城镇化的粗线条理解。讨论农民以家庭为单元的自主城镇化实践,阐释“家庭城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进而为县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学理贡献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进城农民家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城镇化链条,即从乡村脱嵌进入城市积攒经济财富,又返回家乡县城就近实现购房安居。流动带来的不仅是时空经验变革,更重要的是“家计”流变。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调整生存发展模式,呈现出“完全迁居”“县-乡两栖”“城-县-乡三栖”等不同形态。纵观“家计”的流变路径,农民家庭表现出极强的活力与韧性,灵活调整家庭结构与发展秩序,统筹工农业双重资源,兼顾家庭生产与再生产责任,塑造一个跨越“城-县-乡”三域的家庭生产生活弹性模式。 第二,地理空间上由乡入城只是城镇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家庭生计与生活方式上的现代化转型。随着进城农民家庭日渐融入县城社会系统,其生活世界不断经历重塑,“家计”日益迈向现代化,日常实践呈现居住县城化、生计多样化、消费商品化和教养精细化等多元复杂样态。在县域城镇化之下,进城农民家庭在生产生活模式上逐步向城市靠拢,努力寻求整体意义上的城镇化和市民化。现代意义上的“家计”从静态走向流变,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导向,其核心目标已然转向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从“谋生”转向“生活”,流变的“家计”背后也蕴含着独特的生活理性。正是这种生活理性指引着县域农民的“家庭城镇化”实践,帮助其适应城乡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转型。“家庭城镇化”是家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县城、迈向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主城镇化实践,建立在家庭整体性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凝聚家庭全部力量来实现,凭借代际合力积累家庭财富、传递家庭资源,共同承担城镇化的成本,通过家庭成员之间合理分工与密切合作,以期高质量、低风险地达成城镇化目标。 (二)政策建议 随着国家战略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如何推动县域城镇化迈向更高质量的均衡发展阶段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结合中部地区县域发展实际,农民“家庭城镇化”的基本目标是在县城实现家业兼顾、职住合一。这就要求增强县域内生发展动力,构建产业支撑、家庭发展、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破解当前县域城镇化发展瓶颈的关键就在于壮大县域经济,打造县域富民产业,提高县域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不仅要发展可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