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UNTY DEVELOPMENT RESEARCH
贾晓佳、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1978-2021):数量估算与时空特征

作者简介:贾晓佳,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城乡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程名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献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6期。


摘要: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本文估算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据此识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方向,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省际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并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以长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黄河圈、以京津冀为转入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以新疆为转入中心的黄河西北圈。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地由东南转至东部地区,且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其二,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居中或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再由“桥梁块”转入经济较发达的“转入块”。农村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其三,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表明转移劳动力“质”的优势在提升。如何将转移劳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新人口红利”,这是发挥转移劳动力群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中国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事实下,尊重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省际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网络分析;时空特征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影响深远。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和转移方向为中心展开研究,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可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城乡流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支撑和规律性认识,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本文在估算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并识别其转移方向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31个省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的时空特征规律及其演变趋势。本文研究的创新和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大量且细致的数据测算工作,获得1978-2021年共计44年同时包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和转移方向信息的动态关联数据,并据此展开研究,弥补现有研究采用属性数据导致信息荷载不完全的缺陷,从动态网络视角剖析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第二,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空间关联视角探析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创新性发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空间特征,即劳动力在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同时,出现了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第三,根据农村劳动力省际转入转出的关系数,将31个省份归纳为净转入块、转入块、桥梁块、转出块四个模块,创新性地得出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各省份农村劳动力转出量与本省非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需求量不匹配,是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的重要原因。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要素市场融合并非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简单流动,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在省际以及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是将农村劳动力在“量”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新人口红利”。

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时空特征表现为:第一,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省际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并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以长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黄河圈、以京津冀为转入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以新疆为转入中心的黄河西北圈。劳动力转移特征已由“孔雀东南飞”演化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且“门前流水尚能西”,即劳动力在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同时,出现了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第二,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劳动力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居中或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再由“桥梁块”转入经济较发达的“转入块”。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第三,经济目标导向是劳动力省际转移内在源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数量与转移方向均具有“指示灯”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尊重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中国事实,基于“双循环”新格局,消除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转移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第二,尊重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发挥经济发达的“净转入块”的聚集作用,提升“桥梁块”的中介作用,完善“转出块”劳动力转出的路径。第三,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加大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这对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乃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加强农村教育和卫生投入,提升转移劳动力总体素质,实现转移劳动力从“量”到“质”的转变,逐步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新人口红利”。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首先,向《中国农村经济》致敬。感谢《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他们对论文的严格审核、把关及以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使论文研究有了质的深入与提升。感谢论文的责任编辑老师,在论文最后的编辑和校对阶段,编辑老师和我们进行了多轮沟通,精益求精,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其次,感谢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意见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对完善文章起了很好的作用。外审意见的修改过程,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