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易小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印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向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王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年第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熵值法;县域发展;评价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着眼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随后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5个大类22项评价指标,指标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指标。该指标体系针对全国层面,是一项指导性参考指标,在县域层面具体操作和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为此,研究构建一套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区诊断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发现问题,改进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乡村振兴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国内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主要集中于3方面:一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出台背景、政策内涵与价值定位,对乡村振兴政策内涵进行了充分解读;二是关于乡村振兴实施主体、实施路径、实施模式及实施建议对乡村振兴实施路径进行了充分讨论;三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围绕乡村振兴五大分类,从不同角度选择了或多或少的评价指标,如陈秧分选择了25个指标,张挺等选择了15个三级指标和44个四级指标,贾晋等选择了35个指标,郑家琪选择了40个指标,并运用某年数据在省级层面进行了评价,个别在村级层面进行了评价,对于乡村振兴的区域特征进行了讨论。同时,很多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对于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前人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对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大多学者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大多学者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支撑保障5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为乡村振兴评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总结前人研究,乡村振兴评价指标(考核指标)体系基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在具体指标设计中存在一定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考虑的是全国层面,之后一些学者从省际层面进行评价,而区域层面,尤其是县域层面,随着时间推移,乡村振兴的发展态势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文章运用广东德庆县为典型区域,根据《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县域经济、资源、生态特征构建区域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目前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探讨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及其评价结果的政策含义为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理论框架与指标设计
(一)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体要求来看,乡村振兴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5个方面,与2005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相比,不仅仅是词语更换和内容调整,更体现出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层次的升级,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印证,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体要求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价值追求,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其次是根据该目标制定的政策与制度体系,“二十字”字从形式上看是凝练的、便于记忆的、标语式的,但从具体内容看是相互关联、层次递进、可以量化衡量的,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式体现出来。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其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二十个字”。该要求总体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不仅表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什么”,而且揭示了乡村振兴“包括什么”,为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参数和重要遵循。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经济基础,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方面要求。产业兴旺不仅仅包括生产发展,还包括农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产业基础设施、产品质量等方面,因此产业兴旺的评价指标即需要着眼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又需要注重现代农业产业链延长、价值链的提升和利益链的完善。具体指标包括农产品生产总量、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占比、农村电商销售额的变化以及土地规模化和机械化等。
“生态宜居”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主要涉及生活和生态环境方面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要素资源与空间载体。生态宜居不仅要求加强生态资源修复、美化生态环境,更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将资源转变成产品、转变成资本,实现生态资源价值,从而进一步保护生态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指标包括村庄绿化、农业化学品减量情况、农村厕所卫生情况、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是“软实力”的体现与要求。当人的物质基础得到保障后,满足精神需求成为更高层次的追求。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让农民物质财富增长,还要让农民精神愉悦,幸福感倍增。因此,提升农民素质、帮助农民树立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乡村风俗和风气。同时,将乡风建设与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建设各具特色的小镇和专业村;依靠群众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等有助于提升农村整体文化氛围和文化传承。具体指标包括乡村文化服务中心覆盖情况、文明村镇占比、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庄占比、义务教育教师水平和农村文化教育支出等。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主要涉及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当前的乡村治理最大的问题,是在行政化倾向下,无法有效地组织农民,导致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渠道缺失。因此,加强乡村治理需要从多元参与着手,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具体指标包括村庄规划情况、村庄服务站建设情况、村庄选举自治情况、村庄村规建立情况和村集体经济情况等。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是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生活富裕是当前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形式,它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共同富裕是乡村生活富裕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彰显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做扎实乡村振兴,前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具体指标包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村庄道路硬化情况、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情况和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等。
(二)指标体系构建
该文将在县域范围对指标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原则:(1)导向性原则,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二十字”方针要求5个方面为基础,设计具体指标;(2)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县域乡村发展的具体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尽量选择共性发展指标;(3)可操作性原则,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尽量选取可以获得、具有权威性的分析指标,尽量选取可量化的定量指标和比值指标,避免定性指标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对于指标体系权重赋值方法,除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等主观分析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熵值法来确定权重。熵值法依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熵值法得到各个指标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度越低,信息的效用值越大,指标的权重就越大。计算步骤如下。
①数据的标准化。由于各项指标选取的单位不同,数据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数值代表的含义不同(正向指标数值越高越好,负向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因此,对于高低指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其具体方法为:
对于正向指标:
(二)数据来源
该文研究基于广东德庆县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分两个时段:首先,2009-2017年该县乡村发展的现状水平;其次,2018-2022年根据《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规划目标数据,分析该阶段乡村发展与目标数据之间的差距,找出关键指标因素。数据来源为县级统计资料,包括:《德庆县统计资料》《德庆县农业统计资料》、德庆县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德庆县政府工作报告、德庆县农业局工作报告等。
三、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特征
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总体处于稳步推进状态,乡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指数处在0.06-0.1。2009年乡村发展指数0.066,到2017年发展指数为0.103,增长56.1%,年均增长速度为5.7%。同时,根据测算结果可以发现德庆县的乡村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图1):第一阶段2009—2013年,乡村发展指数由0.066增长至2013年的0.082,增长24.2%,年均增速5.5%,该阶段乡村发展平稳增长;第二阶段2014—2017年,乡村发展指数由0.090增长到0.103,增长14.4%,年均增长4.6%,该阶段乡村发展年均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主要是2014—2015年乡村发展速度减缓,然后又继续稳步增速。按照《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目标要求,到2022年,乡村发展指数需要达到0.130,到达到该目标水平,2018—2022年需要加快发展速度,按照年均增长5.9%的速度增长。
(二)分维度特征
从乡村振兴各维度看(表2),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所占的权重较大,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
从产业兴旺维度看,2009—2017年德庆县产业兴旺水平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评价得分从0.019增加到0.030,增长57.9%。主要原因在于德庆县“两业主导、多元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已经建成,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1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4.91亿元,增长4.5%,在肇庆市位居第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181万元,增长9.8%,高于肇庆市和广东省水平。水果产量位居肇庆市第一,占比23%,其中贡柑种植0.7万hm2,产量1.8亿kg,占肇庆市贡柑总产量的30%;南药种植5.4万hm2,总产量8.5万t,其中巴戟天是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单产最高、品质最好的生产基地。同时,德庆县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发挥广佛肇高速和南广高铁建成通车等便利的交通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响“德庆丰逛”旅游品牌,有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正蓬勃发展。随着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发布实施,2020-2022年产业发展将加快速度,2020年农业总产值将达到5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等快速增长,更加有利于产业兴旺水平的提升。
从生态宜居维度看,2009-2017年德庆县生态宜居评价得分从0.017增长到0.023,增长35.3%。主要得益于德庆县农村生活环境逐渐改善。第一,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德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2-2017年,德庆县森林覆盖率由73.82%增加至75.7%。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3.1%,超七成20户以上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德庆县被评为“肇庆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先进县”,县城生活污水截流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德庆县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工作,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达到90%以上。第二,德庆县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自启动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德庆以点带面完成全县60%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2017年农村硬化道路村村通村庄比例增长到82%,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第三,农村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截止2017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2.03%。同样,2020—2022年德庆县将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清洁生产,农村厕所卫生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将到达95%以上,继续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投入,化肥投入强度降低到65kg/667m2,尤其减少果菜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化学品投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生活富裕维度看,2009—2017年德庆县生活水平评价得分从0.011增长到0.018,增长63.6%。德庆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2—2017年由1.1223万元增长至1.8081万元,年均增加10.01%;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消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由16.36亿元增加至20.22亿元,年均增加4.34%;2012—2016年农村人均用电量由146.13°增加到2016年的229.24°,年均增长率9.42%,农村用电量的增加也说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12年城乡收入比为130.8,到了2017年则降到125.3,年均下降12.94%,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得到缓解。2020—2022年德庆将全面消除贫困,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25%,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达到1:1,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从乡风文明维度看,2009-2017年德庆县乡风文明建设评价得分从0.009增长到0.015,增长66.7%,可见乡风文明得到了重视和提升。近年来,德庆县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立足岭南优秀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如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示范、加强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制定出台德庆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组织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化能人等新乡贤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法律讲堂,多载体、多形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同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2017年底完成了10个行政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并以点带面完成了全县60%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2020-2022年德庆将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文化资源普查结束,所有古村落、古建筑、文化遗产等得到相应保护,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村,具有德庆特色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
从治理有效维度看,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治理评价得分从0.010增长到0.016,增长60%。近年来德庆县乡村治理取得了较大提升: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中建立党组织;二是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抓严抓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探索提升党的组织生活活力的途径和办法,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促进村级事务运行健康有序。2020-2022年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到2022年,将培养优秀村级带头人100个,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50人,建设50个过硬党支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该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主要考核指标,尝试性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34个二级指标的区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09-2017年德庆县县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现状水平,并结合《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目标数据,分析德庆县面对目标需要加快发展速度,实现乡村振兴各项指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发展现状看,德庆县乡村发展总体处于稳步推进状态,乡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德庆县是广东中西部山区县,农业仍以传统的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辅之以简单的初加工。农产品品质结构低,低档次的大路货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农产品精深加工少,流通新业态(如“德庆农业e家”)尚未有效形成较大规模,网络电商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档次较低。三产尚未实现有机融合,农业大而不强,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2)从发展规划看,未来2-3年德庆县乡村发展需加速推进。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3)德庆县乡村振兴各维度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评价得分较高,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提升水平较快,表明近年来德庆县除了在产业和生态方面高度重视并取得成果,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其他方面也正在加快步伐,为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4)德庆县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该区域的发展水平,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的。但受部分数据可获得性影响,该指标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二)政策建议
对照《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目标,德庆县距离乡村振兴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评价结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乡村发展进程。
(1)针对产业兴旺,德庆县需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产业与资源优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稳定基础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提质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为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德庆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区和样本区。
(2)针对生态宜居,德庆县需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县内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动产前投入品安全、产中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与产后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发展种植养殖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从源头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3)针对乡风文明,德庆县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蓝图,响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肇庆市文化强市的目标,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立足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传统美德和德庆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提升乡风文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保护与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提质乡村文化旅游为重点任务,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实现乡风文明、文化自信。
(4)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5)针对生活富裕,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