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温州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特聘研究员;尹金晓,青岛农业大学。
文献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21年第8期。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得到较大进步,但调研发现股份制银行县域支行经营方向不清晰,产品缺乏针对性和特色,金融资源供给数量与投向、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均待提升和优化。股份制银行对县域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支持不足,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的服务不足,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用发挥不足,离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还比较远,需要提升县域支行的战略定位、完善经营与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经济能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发展格局;股份制银行。
一、引言
县域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单元,承担着县(市)全域的经济发展任务,也负有全域的社会民生改善责任。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下,县域经济发挥着关键作用。县域经济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涵盖整个三次产业体系,是国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基础环节,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县域大约拥有国内人口总数的3/5,创造GDP约占全国的2/5,是我国最大劳动力来源地,是全球最大潜力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铁、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域不断完善,县域成为新老基建投资的重要对象,县域投资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县域经济还肩负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均衡国民收入分配,保证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功能载体。
从金融发展来看,县域经济是实践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阵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针对性和便利的金融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重要战略。2015年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指出,要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增强银行服务“三农”经济与小微企业的能力。
为实践普惠金融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在县域基层开设支行,服务触角不断下沉,县域支行成为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月度统计数据,2020年4月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为246万亿元,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为54万亿元,占比为22%,股份制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力量。但在服务县域经济领域,从银行业网点布局和市场份额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农商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股份制银行在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发挥还比较有限,如网点数量仅为国有大型银行(国有商业和邮政储蓄银行)的1/10左右(王雪和何广文,2019)。相对于城市金融业务的发展,股份制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和提升空间。
在理论研究层面,自2000年以来关于县域金融的研究大量出现,主要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后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展开,如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农信社改革、村镇银行设立等(吴晓灵,2003;何广文,2004;钱水土,2006)。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县域金融机构的研究触角进一步细化。一是关注县域金融机构(银行)的空间布局、数量与竞争结构,如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分析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董晓林和徐虹,2012;莫媛等,2019)、县域金融机构空间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周天芸和王莹,2014),县域银行竞争结构与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关系(王雪和何广文,2019)、县域银行竞争结构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王小腾和徐璋勇,2020)等。二是讨论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与风险,主要关注县域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如县域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情况(胡学民,2020),县域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杨军等,2016),国有商业银行、农商行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情况(梁虹和卓奇昕,2016)。三是农村金融改革政策评价,如农信社改革对农信社发展影响(张兵和曹阳,2010)。纵览以上县域金融研究,存在两个不足:一个是较少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金融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进行讨论,也缺乏股份制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未能阐明股份制银行在当前县域金融体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另一个是新发展格局下,县域金融如何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支持县域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文献支持。
因此,在新发展格局构建重大战略背景下,对股份制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价值,既能够丰富新发展格局与县域经济的研究,又能够补充完善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调查研究江浙两省县域股份制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着重调研股份制银行县域支行的经营目标定位、业务开展情况与风险状况。通过调研揭示股份制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和改进建议。江浙两省民营经济发达,无论是金融深度还是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均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其结果相对于不发达地区更加具有比较价值和可借鉴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我们选择全国性股份制银行M银行的县域支行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M银行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资产总规模排名前五,所有制性质属于民营银行,经营体制较为灵活,其县域支行的数量、业务规模和产品在股份制银行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截至2019年12月末,M银行在华东区域共有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温州和合肥6家一级分行,其中南京分行下辖除苏州外所有江苏地市分行,杭州分行下辖除宁波、温州外所有浙江地市分行,合肥分行下辖安徽所有地市分行。一级分行下设县域支行,包括一级分行直属和二级分行下属县域支行共计56家。这56家支行中,有40家支行所在县(市)为2019年GDP百强县(市),其中部分机构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贡献度在M银行全国所有县域支行中排名处于前列。
在具体对象选择上,综合考虑到县域支行管理体制、发展情况、区域代表性等多重因素,调研县域支行选择江苏的宜兴、海安、丹阳、泰兴、靖江、张家港与昆山支行,以上县域分布在无锡、南通、镇江、泰州、苏州五个苏南地区城市,县域经济较为发达,浙江选择富阳、海宁、慈溪、余姚、永嘉,以上县域来自杭州、嘉兴、宁波、温州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2014年富阳撤市建区,成为杭州市辖区,但其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基础与县级市较为接近,富阳支行成立于2012年,在管理体制上类似于县域支行,故仍将富阳支行作为县域支行进行研究。。以上县域支行所处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金融机构开设分支机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其为调研对象进行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股份制银行县域支行的业务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增强本文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研究路径和关注重点
本文首先对样本支行的业务开展、经营绩效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通过数据对比及访谈交流发现该股份制银行县域业务开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扩展讨论股份制银行(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差距与不足。本文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不同区域县域支行的业务经营开展模式差异
我们的调研对象来自江苏、浙江两个省,虽然江苏、浙江两个省空间位置相邻,相对于国内其他省内部城市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但两省在具体产业门类、商业文化理念以及内部城市开放度方面仍旧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会带来县域支行业务发展的差异。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城市圈制造业较为发达,且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呈现竞争优势;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呈现出较为优势的地位,并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输送技术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南京作为文化教育中心,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全省经济发展持续输送人才和创新要素。由于地势地形、社会文化的差异,浙江经济发展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块状经济特征,近些年受经济一体化和中心城市虹吸效应不断增强的影响,浙江内部城市地位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杭州作为浙江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城市开放度、首位度和竞争力在浙江处于核心地位。宁波依托制造业传统基础和科创兴市战略,制造业发展优势近些年快速提升,与杭州形成省内双核发展格局。嘉兴则依托其地理优势,不断承接上海及杭州产业转移,城市地位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程度位居前列。浙江省内其他城市则面临杭甬两市巨大的虹吸效应和竞争压力。
2.县域支行业务开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度
县域经济具有与城市经济不一样的特征。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往往规模较小,生产型企业更多作为城市核心企业的生产配套企业,或者产品销售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县域经济具有更多与农业直接相关的生产型企业或者商贸流通业,经营利润较薄,且经营风险更高。股份制银行开展县域业务,应具有科学有效的业务策略,与城市业务相区分,针对县域经济融资需求设计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于适宜的客户,否则就很难植根于县域经济,难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县域金融支持县域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发挥情况
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背景下,县域经济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面临诸多挑战与任务,包括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两化提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振兴、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等。县域金融支持在以上任务实施过程中十分关键。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升级需要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方向引导作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土地制度改革,能够有效激活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活力。配套金融政策支持,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有效促进土地流转,是有效落实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巩固全面脱贫成果的国家战略要求。
三、事实和发现
(一)县域支行经营管理概况
1.经营情况
截至2019年12月底,M银行华东区域县域支行存贷款规模大约占地区分行总体规模的1/4,其中存款余额1450亿元,占6家地区分行存款余额的23.9%,贷款余额1300亿元,占6家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24.8%,网均存款余额25.8亿元、网均贷款余额23.2亿元。
2019年,M银行华东区域县域支行实现净收入38.7亿元,占所在地区分行净收入的20.9%;实现责任利润27.6亿元,占所在地区分行责任利润的24.7%。网均净收入6360万元、网均责任利润5200万元。
2.管理模式
目前,M银行华东区域县域支行按其组织管理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一级分行不直接管理,按属地原则均归属二级分行管理,如南京分行;二是一级分行对所在行政区域的县域支行直接管理,其他按属地原则归属相关二级分行管理,如杭州分行、合肥分行;三是辖内没有二级分行,直接由一级分行管理,如苏州分行、宁波分行和温州分行。总体来看,除南京市县域分行由南京营业部(南京分行二级机构)管理外,县域支行大部分由所属地市分行进行直接管理,无论所属地市分行是一级分行还是二级分行。
在具体管理细节和制度流程上,不同地区分行对县域支行的管理精细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地处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南京分行对县域支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度办法,对县域支行进行分类管理,确定其经营目标。南京分行综合考虑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和市场份额等因素,将县域支行划分为综合类和特色类支行。综合支行重点业务有所侧重,且业务品种结构、人员结构、客户结构协调发展;特色支行着重做好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实体业务、机构业务、结算业务、电子渠道类相关业务。苏州分行自2013年下半年将县域支行比照二级分行进行管理,参照总行二级分行组织架构,并结合分行实际,适度放开了县域支行的人事权、财务权、考核权和放款权等,并设立了放款中心,以调动县域支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基本能够反映出江苏省企业管理较为保守规范、城市之间商业文化较为统一融合的特点。
其他地区分行对县域支行的管理较为粗放,在政策倾斜、绩效考核、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尚未完全体现出县域支行的特色。浙江省内县域支行虽然地处经济发达省份,但在二级分行管理上,并未体现现代化管理优势,对辖内县域支行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更多将县域支行视作同城支行进行管理。但由于空间距离远,且浙江县域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县域支行的发展较为平淡。地处安徽省的合肥分行机构开设较江苏、浙江两省发展慢,县域支行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合肥、马鞍山二市,县域支行管理压力小,因此未专门制定县域支行管理制度。
(二)县域支行经营管理主要存在问题与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县域金融也不断发展壮大。但M银行县域支行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经营方向不清晰,业务结构还不够均衡,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贡献度不足。
一是县域支行业务规模不高,与当地经济发展规模不匹配。近年来,M银行长三角区域大部分县域支行的业务发展速度加快,明显带动了上级行业务增长,为一级分行的经营效益做出了贡献。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部分设在百强县(市)的县域支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规模不够适配,市场份额较低,未能体现出相应的优势。
二是县域支行经营目标追求“大而全”,业务缺乏特色。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上级行下达给县域支行的经营指标计划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公司条线业务指标和零售条线业务指标。公司条线核心指标为公司业务创利、公司业务规模、公司客户数;零售条线核心指标为小微贷款、储蓄存款、交叉销售。这些指标涵盖了县域支行的所有经营指标,与同城支行要求无异。这种计划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到县域支行的特点,使得县域支行追求全面发展、全方位发展。部分县域支行所在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认为M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大,在资产质量面临压力时压降中小企业贷款,对当地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满足政府、监管的要求。个别县域支行被当地监管机构通报列为亮红灯单位,要求整改,增加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在此情况下,县域支行为了赢得地方政府支持,倾向于做大而全的业务,忽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进行针对性产品设计开发。
三是业务结构不合理,贷款集中度高。目前,县域支行的资产类业务以贷款为主,包括对公贷款、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三类。普遍存在公司业务占比较高、业务集中度偏高、有效客户拓展不足的问题。公司业务中政府平台类贷款和银票等表外业务占比较高,业务集中于少数授信客户。此种现象,在江苏的县域支行表现尤为明显。例如,苏州昆山支行约七成对公资产为地方融资平台类资产,苏州常熟支行5户融资平台的授信金额占支行表内贷款金额的65%。
四是县域支行业务开展同业竞争劣势明显。M银行县域支行获客渠道较少,审批效率慢,产品缺乏竞争力。县域支行所在地区流行熟人经济、圈子社会,股份制开展业务面临国有大行和当地农商行的激烈竞争。同国有大行相比,M银行网点分布不足,资金成本较高。而当地农商行,以网点优势、人力优势、人脉优势,以及灵活的授信政策、多样的抵押方式保持着当地零售业务的绝对优势。M银行县域支行缺乏授信审批权,在授信政策、产品价格及审批效率上缺乏优势,严重制约着其县域支行业务发展。M银行的授信政策只涉及省、市,未细致考虑到县域支行发展。县域支行在开展业务时,政策弹性非常小,必须严格执行总行授信政策。近些年M银行零售业务授信政策要素每年都发生相应变化,续授信贷款的授信要求和新增授信材料要求基本一致,存量客户的体验感欠佳,导致存量客户流失较为严重。
五是县域支行人员配置数量与质量均薄弱。无论对公业务还是零售业务,人员普遍配置不足,团队整体业务能力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县域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一级分行没有对县域支行业务人员配置建立标准,县域独特的“熟人社会”使关系营销特色明显,人员招聘、市场开发受人际关系影响十分明显。调研发现,M银行县域支行客户经理平均人数为11人,且客户经理平均从业年限在3年以下,业务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难言优秀,而且业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多以公司客户经理为主,零售客户经理不足。
六是风险管控半径长,管理成效有限。很多县域机构距离上级分行物理位置较远,银行管理半径较长。县域支行普遍缺乏专人或专岗实施风险管理相关工作,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独立性相对欠缺;风险监测及预警、风险处置等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风险意识不足,在业务发展的压力下风险管理容易缺位、失位。
(三)股份制银行支持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短板和不足
1.对县域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支持不足
县域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是协调好产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中心城市、都市圈产业做好产业配套,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和要素集聚。现代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链打造需要低成本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M银行大部分授信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现代化产业链打造提供金融服务的意愿和服务能力均不强,缺乏深入植根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经营视野,对企业缺乏长期扶持发展的经营策略,更多是完成上级行的短期考核目标。一旦经营出现过多不良资产,上级行往往基于风险规避限制县域支行的新增授信和续授信,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置不良资产,造成地方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而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背景下,县域所属企业一旦难以获取授信支持,往往会采取外迁、缩减生产经营规模或者举借高息债务等融资方式,造成县域经济发展停滞,甚至放大金融风险。
2.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的服务不足
城乡一体化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脱贫,不断提升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激发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市场潜能和要素支持,助力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需要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平衡营利性和社会责任,在金融资源方面向农村进行倾斜。相比于大公司客户和县城小微企业客户,M银行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相当匮乏。由于股份制银行的网点与地缘劣势,股份制银行未能将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作为重点业务去发展,更多是通过设立村镇银行的做法去支持乡村事业发展。但由于村镇银行独立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存在很多问题,股份制银行所属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出现大量不良资产,甚至到了靠“母行输血”的发展境况,无法再发挥服务乡村事业的作用。而股份制银行县域支行往往在县城区设立机构,服务触角无法延伸至乡村,支持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力量匮乏。
3.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用发挥不足
县域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必须要保持稳定向好的区域金融环境,即保持县域金融稳定,较低的不良资产率、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金融营商环境。由于股份制银行多元化股东、总分行体系以及不稳定的经营策略,股份制银行县域支行缺乏长期稳定的金融服务理念,业务发展较为粗放。在扩张期业务开展激进,在收缩期业务开展走向另一极端,对保持县域金融稳定较为不利,也影响县域中小规模企业平稳有序经营生产。而且,由于股份制银行县域支行风险识别和管理水平不高,在业务考核压力下往往会造成集中授信风险,破坏县域信用环境。在逾期、逃废债等坏的示范效应下,关联担保链、多头授信造成风险在同业传染,恶化县域整体信用环境和金融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背离。
四、改进与策略
股份制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部分,总资产规模仅次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同时股份制银行具有一定的体制优势,业务产品创新能力较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但较之于服务城市经济而言,股份制银行服务县域包括乡村的功能发挥还较为薄弱,金融供给数量、金融资源投向、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离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还比较远,需要提升县域支行的战略定位、完善经营与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科学定位、提升站位,确立长期视野和经营方略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是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当前国家开发银行、农村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坚守服务国家战略和农村事业的功能定位,通过中长期信贷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以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充分发挥了资金优势、网点优势和管理优势,有力提升了农村金融的信息化程度和服务便捷度,增进了城乡金融一体化。农商行、信用合作社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植根广阔的农村市场,在“支农支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股份制银行以及体制类似的城商行需要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充分发挥利用经营管理方面的灵活性和产品创新优秀能力,科学谋划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目标和方向,围绕零售银行、电子银行、“三农”信贷等领域,打造特色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需要摒弃短期营利性目标,树立长期视野和经营战略,将服务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作为县域金融工作的根本目标,突出普惠金融服务属性,将保本微利、安全稳健和特色经营作为基本经营方针。股份制银行首先做好县域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打造和服务体系构建,将县域金融作为全行服务的重要板块纳入全行发展战略和年度计划,全面提升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政治站位。股份制银行要大力增加金融资源供给、扩大县域金融市场份额,积极降低融资成本,为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高效的资金支持和创新型产品和服务。
(二)完善管理、特色经营,形成县域支行有效运行机制
建立统一的县域支行管理政策体系。股份制银行总行要出台指引县域支行经营发展的政策、制度,包括网点规划布局、经营目标方向、内部机制建设等方面,对县域支行进行科学分类管理,以充分激活县域金融发展活力,调动县域支行业务开展积极性。
完善考核机制和内部要素保障。要根据县域支行的特点,制定区别于同城支行的差异化绩效考核办法。重视市场占有率、“三农”客户数量占比、不良资产率等指标考评,对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双优的县域支行,在绩效考核、授权管理、提拔晋升等方面给予差异化优先政策。要增强县域支行人员配置,促进县域支行人员配置与经营规模相匹配,尤其要补充完善中后台管理人员配置。对风险控制较好的县域支行,可设置风险部及放款中心,满足县域支行日常经营的需求。加强县域支行数据治理,实时精确掌握县域支行发展情况,为上级行管理决策提供高效数据支持。
探索县域支行特色有效发展模式。股份制银行要加强对县域支行特色发展模式的探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战略布局,以客户为中心、客群为目标,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操作模式。要以促进县域支行向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转型升级为目标,指导其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实体经济客户占比,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贡献率。
制定有利于县域支行经营的授信政策。县域支行的客户结构、授信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密切,授信政策的地区差异化是提高县域支行在当地竞争力的基础。制定授信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县域支行的特色,制定与县域经济结构相吻合的政策,实施区域差异化,贴近当地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产业,适度放宽准入标准及行业限制,以达到促进县域支行发展区域特色业务的效果。
(三)强化内控、控制风险,保障县域金融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规模扩张向内生质量提升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同时,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速使得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诸多县域传统产业的增长动能丧失,也缺乏外部高端产业的引入。国际贸易环境和重大疫情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提档期,保持县域金融稳定发展,是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县域金融的稳定发展一方面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金融机构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精密防控的风险管理水平。
股份制银行在发展县域金融业务时,必须加强县域支行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将县域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级分行或者二级分行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分行内部控制评价重点内容和模块。全面增强县域支行的事前风险防范能力,将风险管理前置,在产品运行、授信审批方面,建立风险事前评估准入制度。增强县域支行业务运行的动态监测,通过非现场监管、飞行检查、全行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各类手段全面监督和评价县域支行的风险动态。
一个不利的事实是,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多为分支机构,缺乏授信审批权限,在金融环境变差时,上级行往往采取生硬的措施,对县域金融业务采取紧缩授信政策的措施,造成银企不信任关系加剧,严重影响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因此,当县域出现区域性金融风险时,股份制银行要避免短视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配合好当地金融监管,加强同业协调,与地方政府、监管组织、债务人和其他债权人密切沟通,制订风险妥善化解方案,实现县域金融治理现代化,全面服务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