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亚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献来源:《求索》2023年第1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农业强国的提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策导向。农业强国建设需要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来落实,并且对“五大振兴”提出内在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五大振兴”,要立足国情农情,完善城乡人口互动体制机制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农业科技能力和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我国全球农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进一步部署。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导向。由此产生一组新的学术命题亟需回答:如何理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如何看待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实施路径?我国如何立足国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本文将围绕上述命题进行分析,从更广的学术视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研究参考。
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的提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农”工作论述集中体现在第4篇的第3节,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早在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便首次提出“五大振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提出明确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纲领,承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继往开来的谋篇布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三农”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这部分首先论述了乡村振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及12个具体强国目标之后的又一强国目标,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彰显了大国自信。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可以理解为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新目标,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方针作为总要求,同时围绕“五大振兴”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具体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归结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升华,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同时,乡村振兴必须是全面的振兴,只有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都实现了振兴,全面落实“20字方针”的总要求,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因此,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20字方针”为总要求,以“五大振兴”为实施路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任务要求和战略设计。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反映了战略认识上的升华,也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保障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为政之要。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持了粮食稳产高产,粮食产量高位攀升的局面。“粮稳天下安”,面对疫情和国际局势动荡变化带来的粮食冲击,我国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体现了大国智慧和大国定力。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用较大篇幅专论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重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战略思维。这里的“全方位”为新提法,是对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树立了牢牢把握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政策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同时反映了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战略要求。总体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2022年粮食总产量又创历史新高,达到1.37万亿斤,相比1978年的0.61万亿斤,增长了1.2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4.8公斤(按2021年总人口计),已明显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同时,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转型升级,粮食(原粮)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肉蛋奶类消费量不断增加,居民饮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目前,我国是世界粮食产量的第一大国,是世界第二粮食进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大国。但是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仍面临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
二、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与我国的主要差距
农业强国是一个国际比较概念,在世界范围各国的比较中,农业强国在农业方面展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综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当今世界大致有11个农业强国,包括美国、丹麦、荷兰、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加拿大、新西兰、日本、法国、意大利。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大致可将其分为综合性农业强国和特色型农业强国两类,其中综合型农业强国具有农产品产出水平高、品类丰富且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特色型农业强国以农业中特定产业或部门的强势竞争力闻名于世。
中国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综合性农业强国,具备包括农业供给保障强、农业科技装备强、农业经营体系强、农业产业韧性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强这五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破解资源禀赋约束,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高产业体系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合比较来看,目前我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我国劳均农业增加值与世界农业强国差距较为明显。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的劳均农业增加值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于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家的5%、欧盟整体水平的20%,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业从业人员众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比22.9%,大致相当于英国150年前的水平、美国130年前的水平和日本60年前的水平。目前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基本上都在2%以下,美国、加拿大在1%以下。农业劳动力投入不具备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不断攀升,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短板之一。
第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同世界农业强国差距较大。世界银行2019年数据显示,以色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5.13倍,澳大利亚和美国约为中国的17倍多,世界农业强国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的日本是中国的4.37倍,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业固定资产薄弱。按201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计算,世界农业强国中,农业劳均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最高的荷兰是3.3万美元,最低的日本是0.69万美元,分别是中国的41.25倍和8.6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从事农业活动的人较多,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较为薄弱。
第三,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农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仅拥有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却生产了全球25%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同时,我国粮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和出口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二和第三。这些都说明我国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又是一个农业资源短缺的国家。这决定了需要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来进口。但是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仍面临农业“大而不强”“品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普遍存在信息获取难、企业融资难、产品回运难的“三难”问题。农业走出去企业规模小、韧性不足,极易受到国际局势动荡的冲击。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业走出去企业中资产总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占66.13%,200万美元以下的占36.53%,业务贯通全产业链的企业仅占6.93%。
第四,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贡献不足。在种业科技方面,我国的玉米、大豆等种子基本自给,但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较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核心种源大部分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中国具备研发能力的种业企业较为稀缺。在农业机械方面,国外农机产品基本可以实现作物全程机械化,但国产农机还不能适应大部分作物的全部作业环节,尤其是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低,高端农机具主要依靠进口。在智慧农业发展方面,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较为薄弱,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五,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农用化肥施用量5250.7万吨,较2015年降低12.8%。但是化肥、农药等的施用强度仍较高。同时,垃圾和污水处理率低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也尤为突出。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农村污水排放总量持续提升,2020年全年全国农村污水排放量达337.1亿立方米;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也显示,全国20.23亿亩耕地中质量等级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这些都严重影响耕地产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保护压力。
三、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之间的内在关联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全方位部署,提出了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并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定锚指向”的功能。
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可以追溯到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上述认识的提出主要源于我国国内的发展逻辑,出于加快弥补中国现代化建设短板的考虑。实际上,如果从世界范围内先行国家现代化经验来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对于国家现代化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农业强则国强,农村美则国美,农民富则国富”。
“农业强则国强”。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按照这个标准,全世界发达国家有40多个,而其中只有约1/4的国家是农业强国。这说明,发达国家不一定是农业强国,而农业强国是发达国家。其机制在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相比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振兴难度更大,更加依赖科技实力和组织经营能力。如果一国有能力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自然也有能力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农村美则国美”。目前,全球约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城市仅占地球土地面积的3%。除了极少数的城市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的农村都占据国土空间的主体。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不到国土空间的1%,绝大部分国土空间是农村区域,包括广袤的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城乡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发展水平方面,城市建设的差距较小。这意味着,如果我国的农村能够建设成为美丽乡村,那就从主体上建成了美丽中国。
“农民富则国富”。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社会特征是非农产业和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小,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差距小,城乡收入差距通常在1.5倍以内,不少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农村居民收入要高于城市。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农民在经济上富裕是这个国家作为富裕国家的有力证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都较为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城乡差距约为2.5倍;非农产业和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约为4.4倍。因此,如果我国的农民从整体上变得富裕,那就意味着我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富强国家。
在以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三大目标中,“农业强”具有统领性,因为农业如果产业强,则农民就容易经济富,农村就容易建设美。因此,农业强国作为新的战略部署,对于乡村振兴全局工作具有统领性。由于农业强国是一个在国际竞争和比较中建构的概念,故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也较难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农业强国的提法,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总牵引,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建设农业强国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像提供了总“纲”,纲举目张,扎实推进“五大振兴”的要求就是具体的5个“目”。因此,农业强国建设需要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来落实,并且对“五大振兴”提出内在要求。
第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产业振兴是农业强国的直接表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乡村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根本。产业振兴要立足乡村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乡村比较优势以推进三产融合。一是发挥乡村经济功能,即提供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二是发挥乡村生态功能,即生态屏障与生态产品的功能。三是发挥乡村文化功能,推动乡村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传承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意味着需要紧密围绕乡村的“三大功能”实现“三个转变”。具体而言,一是要把农村从“粮仓”变成“厨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要把农村从“穷山”变成“金山”,千方百计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要把农村从“田园”变成“花园”,围绕乡村的休闲旅游等文化价值发展乡村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完善多元利益主体联结机制,实现多种要素优势互补,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发展主体。为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问题、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问题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第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人才振兴是农业强国的基础,组织动员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人才振兴的重点是培养造就一支有力的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当前,乡村人才队伍面临着供需错配等发展困境,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需要进一步提升或优化,而通过推动人才振兴,能够不断凝聚乡村发展的人气和活力,厚植人才发展的沃土。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需要各个主体在“引进来”“培育出”“用得好”“留得住”等方面着力,创新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机制。不断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和机制创新,提升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支撑。为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乡村振兴加快培养的五类人才之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为农业强国提供精神底蕴,核心是通过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增强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一是要不断强化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根基。激发激活传统乡村文化的内生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并不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着力塑造农民精神新面貌,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二是要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物质基础。保护村落空间格局,塑造乡村文化场域,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推动乡村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建设。三是要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体制机制。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助力城乡融合,构建乡村文化建设法律制度体系。四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特别注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激活传统文化焕发魅力。
第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要求。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承载农业强国的自然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使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科学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全面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通过河湖长制、林长制等手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券制度、碳汇市场等建设,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加强社团组织参与、管护机制改革等,积极发挥社会作用。为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要更加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秸秆农膜循环利用水平。
第五,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要求。组织振兴是农业强国的组织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能够全面带动乡村振兴、提高治理效能。乡村组织包括体制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要注重发挥不同类型的组织的振兴功能。体制性组织承担组织与领导功能,要注重发挥好带头人作用和统筹兼顾功能;经济性组织承担产业兴旺的功能,要鼓励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对于外生性经济组织要重视利益联结,对于内生性经济组织要进行大力扶持,实现带动和辐射功能;社会性组织承担着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整治等重要功能,需要大力培育服务乡村的社会性组织,引进和培育社工机构、志愿者组织和义工组织,培养村民的公共责任和公共服务精神。为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要更加重视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加快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实际上,乡村的“五大振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核心是要保证资源要素向农村持续的投入和优化配置。对于资源要素向农村的持续投入,关键是用好农村独特的功能,包括乡村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生共融。对于农村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关键是通过乡村有效的治理,实现乡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多治融合”,这要求激活基层自治有效运行,建立德法共治的新秩序。要通过完善基层治理,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用新技术全面赋能智慧治理。通过领导力的供给,带动多元主体参与,形成有效的、多元的利益协同,从而激发乡村独特的功能,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推动城乡要素流动,特别是能够促成产业的兴旺和人才的回流。
五、立足国情农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五大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借鉴世界范围先行国家的有益经验,更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探索中国式的农业强国之路。我国独特的国情农情,既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约束条件,也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它们包括:城乡二元体制与城乡发展不平衡,超大规模人口总量与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与脆弱生态环境硬约束,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等。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五大振兴”,需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第一,完善城乡人口互动体制机制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据估算,从现在起到2035年,中国农村每年仍将有近千万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到2035年减少到4亿人左右。在此期间,应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劳动力要素回报率增加提供人口条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腾出地理空间;推动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投向农村,提升农村居民占有的公共资源增量,缩小城乡人均公共资源差距。
第二,加强农业科技能力和强化现代科技支撑。一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种业领军企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二是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聚焦生物育种、农机制造、耕地质量提升、智慧农业、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做强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掌控力。三是加快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升级。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强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推动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第三,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区域布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经营变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以农产品消费为主导、生产与消费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三是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继续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集中流转、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提高经营规模。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小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第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成果基础上,探索建立“有进有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成员股和经营股等多种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资金、资源、技术等要素投入经营股,根据股权贡献设定股权配置办法;加快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实现形式,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突出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形成“多社合一”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第五,提升我国全球农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强化我国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农产品出口方面的全球竞争力。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推进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作为新的战略部署,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将有助于加快农业强国的建设进程。展望未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成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