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委统战部立足大统战工作格局,团结引领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发挥新联会组织凝聚作用,以全市最大枢纽型社会组织“爱心联盟”为圆心,以属地社会组织为半径,以社会治理项目为抓手,构建起党建引领、统战聚合、社会组织参与的“基层治理合伙人”机制,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广度、精度和深度。
一、以定制项目链资源让“一老一小”在潮城更具幸福感
社会治理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对“一老一小”的关怀之中。海宁市、镇两级新联会聚焦新居民子女、独居老人等群体需求,精准定制了一系列爱心项目:“爱心教室”公益课堂、919爱心公益基金、“益呼应”独居人员关爱项目……这些项目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无数家庭的生活。
自从3年前,帮助迷路张大爷回家后,潮乡救援队队员每周都会上门探望老人,帮忙做家务、陪他聊天、带他看病,这样温暖的画面,在海宁已成为常态……“家人不放弃,我们永不放弃。”海宁市斜桥镇新联会会长、潮乡救援队队长倪海东感慨道。“潮乡救援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360人,承接了5个助老助小、救援公益项目,累计帮助失智失助老人、困难群众800余名。
“除了辅导作业外,我们也会开一些趣味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希望通过‘快乐学堂’项目,让外来新居民可以更安心地在长安镇工作。”长安镇新联会会员、范大姐公益主理人范叶华表示。这个源于15年前海宁爱心联盟创设的“爱心教室”项目,如今已覆盖全市12个镇街,累计招收学员53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超6000人次,服务时长达2.87万小时。
二、以乡情平台促融入让新市民在潮城更具归属感
在海宁,新居民群体已达64.8万人。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西山社区打破地域圈子壁垒,以“关爱+服务”理念成立嘉兴首家社区社会组织——温馨港湾服务中心,搭建起“以新联新、以新带新”的服务平台。
“我16岁就来到海宁,创业的艰辛让我深知新居民初来乍到的不易,所以我愿意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在这里扎根,让海宁成为他们真正的‘第二故乡’。”海宁市新联会理事、爱心联盟川渝分会负责人张清平深情道出。
西山社区地处老城区火车站附近和皮革城商圈,1.19平方公里中容纳了5800多名新居民。人员混杂,导致基层服务管理压力大。在张清平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努力推动下,海宁市新居民发展联合会应运而生,“我们逐步吸纳了9家上市企业、7个异地商会、240多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社会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治理的党建联建'大矩阵’。”张清平说道。社区进而成立“潮乡家园”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乡帮宁”新娘舅帮帮团调解品牌,组织推进基层治理项目7个,化解新居民群体各类矛盾近300余件,辐射带动12个镇街成立新居民矛调组织,着力发挥乡音乡情的优势,把矛盾化解在一线。
三、以多元治理助和谐让市民群众在潮城更具安全感
“刚开始我还不相信,多亏了志愿者的反复提醒,才避免了财产损失。”海宁独居老人邬大爷说到。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海宁市新联会联合反诈联合会发起“潮城大喇叭”反诈宣传行动,通过反诈微课堂、情景剧演出、面对面宣传等活动,使全市居民群众了解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增加防范知识。这场“反诈保卫战”已坚持了近6年,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宣传服务超1万人次。
作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海宁市新联会聚焦城市环境治理,深入绿色环保、文明城市等领域积极行动,推出“弯腰一秒捡拾垃圾”“文明海宁一道走”公益行动等长期项目,号召市民用实际行动守护城市环境,弘扬文明风尚。“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只要每个人都弯腰一秒,我们的城市就能变得更加美丽。”海宁市新联会会长、爱心联盟会长张克西说道。
“社会组织就像社区的‘治理合伙人’,通过党建引领,发挥战斗力。”西山社区党委书记、海宁市新联会名誉会长金美凤说,目前社区有43家社会组织链接了2.1万余名志愿者,社会力量占了近八成,如果能让每个人参与进来,社会治理将大有可为。
海宁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宁将进一步发挥统战力量,集合统战资源,完善制度机制,以点带面、统筹集成塑造基层统战“同心治社”品牌,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宁落地开花,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百姓感受到温暖”,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汇聚统战合力。
案例来源:嘉兴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