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贺雪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一、作者简介
贺雪峰,男,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湖北省深改组专家组成员。被多个部委聘为专家或顾问。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在城乡治理、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土地制度、社会政策、乡村文化、社会理论、基层政治、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述,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00余篇次,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书籍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 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
三、书籍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东西差异
二、东部城市经济带与县域经济
三、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与县域经济
四、土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
五、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村庄社会结构的东西差异
七、财政资源密集与基层治理内卷
八、大国经济、内循环与相对均衡的中国经济图景
九、东西差异与政策的底层逻辑
第一篇 经济篇
第二章 区域经济带与县域经济
一、生产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带
二、辐射与虹吸:东西部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三、作为发展极的东部县域经济
四、作为稳定极的中西部县域经济
五、县域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章 土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价值的东西差异
二、土地制度功能与制度实践的东西差异
三、东西区域混淆与土地制度的改革逻辑
四、土地公有制的适应性与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
一、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难以复制的经验
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困境:农村分化及未解决的农民就业问题
三、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第五章 县域经济与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
一、县域经济的东西差异
二、东部地区的 城市化
三、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型城市化
第六章 共同富裕与地区间财力差异
一、“两个大局”与“两个二十年”:发展战略与中央 - 地方关系
二、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格局
三、净汲取和净补助
四、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
第二篇 社会篇
第七章 作为城市的东部农村
一、东部农村的空间功能
二、东部农村的农民与农业
三、东部农村的工业整合
四、超大型城市郊区农村的风貌管控
第八章 村庄社会分层的区域差异
一、村庄熟人社会的分化
二、中西部地区村庄社会的去阶层分化
三、东部地区村庄社会的高度分化
第九章 生活方式的东西差异
一、生活方式:理解东西中国的一个维度
二、东部农村:压力释放型的生活方式
三、中部农村:压力集聚型的生活方式
四、西部农村:压力缺失型的生活方式
五、美好生活需要的区域定位与政策启示
第十章 经济基础与县域教育形态的东西差异
一、分析框架:理解教育问题的东西区域视角
二、东部地区:家校教育双强结构与教育竞争焦虑
三、中西部地区:家校教育双弱结构与教育保障焦虑
第三篇 家庭篇
第十一章 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
一、东部和中西部农民家庭面临的市场区位条件差异
二、东部农村的代际关系与家庭结构
三、中西部农村的代际关系与家庭结构
四、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启示
第十二章 东西差异与农村婚配问题
一、问题意识与理论逻
二、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迁移的东西差异
三、婚姻市场与婚姻迁移的东西差异
四、社会分层的东西差异与婚配困难
第十三章 农民工流动与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视角
二、农民工的概念和分化
三、当代农民工群体的状况
四、农民工的城镇融入:两种类型
第四篇 治理篇
第十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实践类型的区域差异
一、城乡关系与农村定位的区域差
二、不同类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分析
三、结语:集体经济的区域差异与共同富裕的进阶
第十五章 村庄治理现代化的东西差异
一、理解村庄治理的村庄公共事务结构视角
二、东部地区村庄公共事务结构特征
三、中西部地区村庄公共事务结构特征
四、村庄治理现代化路径的东西差异
第十六章 发现“东西中国”
一、市场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变迁
二、市场区位与乡村区域形态
三、乡村秩序与乡村治理的东西差异
四、“东西中国”的政策意义
第十七章 将区域作为方法
一、通过经验认识中国
二、区域是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
三、通过区域进行经验训练
四、区域方法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循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