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UNTY DEVELOPMENT RESEARCH
范燕丽、丛树海: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户生计韧性:“驱动”还是“制约”

作者简介:范燕丽,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师,地方财政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丛树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文献来源:《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1期。


摘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提升农户生计韧性水平为平稳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在传统生计可持续框架中纳入心理资本要素构建生计韧性指标。基于该指标,本文从农户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多样性两个方面探讨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农户生计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生计韧性水平存在群体、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2014-2020年,农户生计韧性水平逐年提高,但低保户、中低收入农户、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户的生计韧性水平仍较低;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农户生计资本的积累,但这种积累局限于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等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生计资本方面;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农户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多样性两条生计活动渠道影响农户生计韧性;基层财政资金的有限性与不同财政资金惠及范围的差异使村级现金补助支出的增加反而会制约农户生计韧性水平的提升。本文研究表明,平稳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致力于构建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低收入群体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财政转移支付在农户生计活动中发挥正向激励效应,同时,也要兼顾基层财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生计韧性;共同富裕;生计资本;生计策略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使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发展目标。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挑战不仅体现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更体现在农民抵御外部风险与冲击时的能力上。生计韧性既包含对短期改变的应对能力,也包含应对长期冲击时的适应能力。因此,增强农户生计韧性水平与平稳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国内外学者对生计韧性的研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特定群体的生计韧性水平;二是构造生计韧性的理论框架;三是探究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渠道。文献梳理发现,一方面,已有文献缺少对农户生计韧性的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尽管财政转移支付在减贫等方面的政策效应已得到广泛验证,然而,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财政转移支付对生计资本、生计要素、生计策略等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以测算所得的农户生计韧性水平为基础,从农户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多样性两条生计活动渠道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户生计韧性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农户生计韧性的测算、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村级财政支出的作用分析三个部分。(1)农户生计韧性的测算。根据生计可持续框架,生计水平由金融、物质、自然、人力、社会五种生计资本决定,生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家庭或个体的生计可持续性与生计韧性的强弱(Erenstein et al.,2010;Quandt,2018)。此外,贫困心理陷阱假说认为,贫困会使个体产生负面情感和压力,降低个体的认知水平、意志力和自制力,从而使低收入人群陷入贫困陷阱(Haushofer and Fehr,2014;解垩和李敏,2022)。在中国减贫实践中,“养懒汉”“等靠要”等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范燕丽等,2021)。因此,本文构建了包含金融、物质、自然、人力、社会、心理等六种生计资本的生计韧性框架,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测算农户生计韧性水平。(2)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及机制探讨。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功能对促进农户各项生计资本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能够影响农户的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的多样性。因此,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户金融、物质、自然、人力、社会、心理等六种生计资本积累的角度研究其直接作用;此外,本文通过构造土地转出、出租土地所得、非农就业、总收入多样性、非农收入多样性、农业生计多样性等机制变量从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的多样性的角度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户生计韧性的间接作用。(3)村级财政支出的作用。中国村级财政支出总量及其配置模式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本文构建人均村级现金补助支出、人均村级民生性支出、人均村级生产性支出三个指标衡量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以进一步探讨村级财政支出配置模式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此外,由于村组织自有财力薄弱,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高,本文构造了村级财政收支缺口、村级转移支付依赖(支出和收入两个角度)、村级自有财力四个指标,用以研究村村级财政支出压力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

本文的边际贡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在经典可持续生计框架中引入心理资本因素,构建一个包含金融、物质、自然、人力、社会、心理等六种生计资本的生计韧性框架,据此测算并衡量农户的生计韧性水平。对农户生计韧性的探索与平稳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政策导向契合。第二,基于构建的农户生计韧性指标,本文进一步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在提升农户生计韧性水平中的作用,同时,结合村级财政资金现状探讨村级财政支出总量及其配置模式、转移支付依赖、收支压力、自有财力等因素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第三,本文从生计要素流动、生计策略多样性两个方面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户生计韧性的作用机制,为财政资金继续参与乡村振兴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政策参考。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农户生计韧性水平存在群体、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2014-2020年,农户生计韧性水平逐年提高,但低保户、中低收入农户、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户的生计韧性水平仍较低;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农户生计资本的积累,但这种积累局限于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等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生计资本方面;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农户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多样性两条生计活动渠道影响农户生计韧性;基层财政资金的有限性与不同财政资金惠及范围的差异使村级现金补助支出的增加反而会制约农户生计韧性水平的提升。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使财政转移支付更好发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形成财政转移支付继续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在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保证财政转移支付金额总体稳定。同时,在关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促进生产与生活等基本生计资本积累方面作用的基础上,应根据农户在教育、医疗、金融、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条件实施和完善各项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第二,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在农户生计活动中的正向激励效应,将财政转移支付尽可能纳入农户生产经营活动。“救济式”转移支付所具有的无偿性会使农户缺乏自我发展的激励,容易形成“养懒汉”现象。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应在促进低效农业劳动者非农就业、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兼业行为、提升农户多样性经营等方面发挥激励效应,在促进生计要素流动和生计策略多样性的同时提升农户生计韧性水平。

第三,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同时,要兼顾基层财政的可持续性。提高基层财政的可持续性需“开源”“节流”两手抓。一方面,可以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兴办村集体企业等途径积极拓展村级财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村级财政资金配置模式,平衡现金补助支出、民生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等支出形式,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财政资金在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和平稳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