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UNTY DEVELOPMENT RESEARCH
贵州凯里:芦笙故乡,苗侗明珠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和贵州省经济强县。全市辖11镇9个街道,辖区面积1569.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72万人,少数民族占户籍人口的82.2%,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被誉为“苗侗明珠”。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苗侗医药养生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水青山生态强县”等称号,入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一、历史悠久,民族繁旺

凯里春秋时期属牂牁,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凯里”系苗族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市,有苗族、汉族、侗族、水族、布衣族、彝族、土族、回族、景颇族、壮族、革家、东家、西家、木佬等。世居的民族有苗族、汉族、革家、东家、西家、木佬等。凯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芦笙故乡”“东方斗牛之乡”美称,有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有如同天籁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有异彩纷呈的挑花、刺绣、银饰等民族工艺,有奔放悠扬的芦笙盛会,有精彩绝伦的斗牛大赛,推出了“凯里十八菜”特色餐饮。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开始,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成为凯里苗族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目前,甘囊香芦笙会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苗侗文化交相辉映、堪称一绝,被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赞誉为“露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

图片.png


二、风景优美,文旅兴盛

凯里市生态环境宜人,四季气候温和,处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20—30纬度之间,空气清新,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中心城市和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保护名录4项(苗绣、苗族织锦、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保护名录22项,州级代表性保护名录30项,市级代表性保护名录144项。凯里旅游景观独特,有3A及以上旅游景区11个,有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浑然交融的清水江、巴拉河,有“天造山水”美誉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司古镇,有“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清水江风雨桥,有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典范的云谷田园,有“一园阅尽黔东南”的苗侗风情园,有雄伟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此外,城区还有集观光、休闲、健身、娱乐、康养为一体的罗汉山、苹果山、小高山等生态体育公园。凯里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游景区和“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是黔东南的旅游集散中心。

图片.png

三、产业焕新,品牌独秀

2015年,凯里制定苗绣扶贫计划,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实施“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经济赋权项目等协议,培育发展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更多村寨妇女参与发展刺绣产业。梅香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刺绣合作社,经过三年发展,累计接到企业订单一百余万元,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绣娘收入达到三千元,有的近万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梅香村合作社“一带多”,将多余订单分发给周边的凯棠、凯哨、养小等苗寨,带动了周围村寨妇女共同增收致富。凯里市积极与多方合作,打造苗绣品牌形象,与深圳艺立方公司合作,打造“凯里试点”,建设“走出去”合作平台,邀请许晴、赵薇等为苗绣代言,提升知名度。凯里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线,与知名化妆品牌签订苗绣大单,在巴黎组织中国苗绣公益展,在上海举办中国苗绣展等。苗绣进一步与现代都市接触、结缘,走向时尚和国际舞台。时光流转,当传统与时尚碰撞,当苗绣与产业融合,苗绣已不仅仅是苗族人世代延续的传统手工,更是带动苗乡增收致富的时尚产业。

图片.png